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电影《静静的顿河》以历史画卷展示了革命与战争年代青年的思想,感情和道德的巨大变化。主人公葛丽高拥有着俄罗斯人本性中正直善良的人性和英勇豪放的性格。在战场上, 杀人的行为使他的内心异常痛苦,而队友告诉他: “你不要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从前线回到家乡养伤期间,葛丽高作为村中第一个得到十字勋章的人,处处受到人们的谄媚和尊敬,他身上那种战争初期对人类的同情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随着国家形式的急剧变化,日俄战争产生了 190 5 年革命, 革命又带来新的战争, 葛丽高在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替影响下无所适从。当他的哥哥被红军杀死后,葛利高里怀着疯狂仇恨和野蛮报复心理,残酷杀害大批红军战士。他酗酒、放荡, 内心极端苦闷, 几乎到了神经错乱的地步, 他的整个精神状态面临着崩溃。在短短的四年间,葛丽高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靠反革命叛乱。像葛丽高那样“在草原上的大风里迷路的人”有很多, 他们从完全不需要思考, 只需要相信苏维埃共和国, 到幻想着“逃避开这整个的沸腾着仇恨和难以理解的世界。”从革命胜利后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到革命与战争年代苏联社会的动乱和无序, 战争带来身心的创伤, 而革命带来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带来失望和彷徨。这是一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革命和战争的胜利, 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斗争的烈火中已经荡然无存。大清洗让俄罗斯社会处于一种恐怖和压抑的状态之中,而在二战中苏联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亲人牺牲在战场, 留给人民的是面对祖国反目和亲人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这一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学作品被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描写生活的光明和人道主义, 有些事实被改写和歪曲。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感受俄罗斯人精神里那种对故土的神圣情感, 这种感情超越了一切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层面, 这种感情赋予了俄罗斯人巨大的力量。在苏德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 有多少红军将领夜里还在囚笼里等待着黎明时分的枪决, 可天亮时却让他们立刻退下囚服, 换上军装, 到达前线指挥军队。他们把一切怨言乃至怨恨都埋藏在心里, 为了俄罗斯的土地,忍辱负重,英勇作战,挽救了苏联的正是这种强烈而悲壮的爱国情感。在影片《只有老兵去战斗》中年轻的军官和战士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青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挚爱。但是, 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 他们又表现出的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以英雄主意的豪情领受了死亡。而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则讲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 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士兵的命运。从影片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顽强的性格, 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精神。战争给俄罗斯带来的是毁灭, 死亡, 无数房屋被摧残, 遍地断壁残垣。但是战争又昭示出俄罗斯人强烈的爱国之心。正如俄罗斯诗人索罗金所说:“爱女人, 爱土地, 爱田野和山丘, 爱自己的天职, 爱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爱祖国, 爱这唯一的,永恒的,永不消亡的,永不衰老,永不遗忘的祖国。”俄罗斯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自豪和勇敢,而这一切就体现在热爱祖国的无私奉献中。 1953 年斯大林去世, 经过 5 年的政治斗争, 赫鲁晓夫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他宣布要实行苏维埃社会的民主化。 1961 年 10 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一个新纲领,明确提出“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等口号。此
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价值取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