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文学翻译论文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未中断过。翻译活动的高潮每兴起一次, 翻译研究便更深入一步, 翻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翻译研究作为当前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 正在经历一次洗礼般的转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已成为一种互动转向的关系。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使翻译研究的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走向探讨文化层面的相互影响上。“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文化观下的描述性研究。这种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仅仅看成是一种简单的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或是一种单纯两种语言文本的交互, 而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大文化的视野空间里予以探讨和研究。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 苏珊? 巴斯奈特( )的翻译思想在国际译坛具有深远影响。而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 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 由此开始, 翻译研究领域开始了又一次突破性进展, 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化翻译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单位, 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 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 但这些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当前, 以英语为载体的强势文化席卷全球, 文化群体只有通过翻译, 才能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文化翻译观主张, 在文化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 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 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 逐渐融入本族语言, 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从文化翻译观来看, 在文化趋同过程中, 文化交流总是交互的, 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正因为如此“, 磕头”( kowtow )和“功夫”( kungfu ) 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词典, 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 翻译要注重文化的互溶性。本文根据文化翻译论四个具体理论来分析一些翻译中中文信息化的处理。“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也就是说,当对一段语篇进行翻译时, 应该首先了解这原文本的文化背景, 比如写作年代、风俗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这就需要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仔细斟酌以翻译出原文的风格,方式和内涵。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英译汉时, 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持这种特色,同时也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习语生搬硬套英语的习语, 以至与原文形成矛盾。例 1: Twoheadsarebetterthanone. 这句成语与汉语习语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有相同的意义,但在英译汉时不应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 会与原文形成矛盾, 显得格格不入。译成“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比较恰当了。意思既不走样,又可避免民族色彩与原文形成矛盾。例 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此间的“和尚”意指中国佛教人士,而在英语国家中佛教少见,若直接用 monk 一词恐怕不大能够在译入语读者中引起共鸣, 故可用易于理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文学翻译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