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doc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摘要2011年3月16R,由于H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关键词抢盐事件新媒体网络谣言一、“3・16”抢盐事件概述(一)背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H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引发核危机。(二)起因2011年3月15Fl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FI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三)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选取广州市作为样本,通过对“3・16”抢盐事件的发生、进展到平息的全过程描述(见表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四) 结果经过多个相关部门的及时辟谣和各种传媒的循环播报和澄清后,3月18日谣言得到迅速平息,陆续出现了“退盐族”。从此次抢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巨大的杀伤力。网络谣言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均令人吃惊,针对网络谣言的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在此次谣言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迅速透明的反应让一场波及全息。那么,此次成功辟谣,为我们应对网络谣言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呢?二、“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一)“3•16”抢盐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本次“3・16”抢盐事件属于事件先行类突发性事件,即3月11日曰本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而引发了抢盐事件。该事件经历了潜伏期、形成期、高潮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潜伏期即日本地震的爆发,带来了核辐射的泄漏,人们产生对核污染的恐慌,这成为后来的谣言产生和抢盐事件的导火索;形成期是指短期内谣言爆发性传播,即3月15日下午起人们通过短信得知日本核泄漏污染中国海域从而引发恐慌,许多人收到类似的手机短信:BBC报道,丨丨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耍措施。这引起了人们强烈不安(但BBC当晚即否认发布了这一消息),在宁波地区开始出现了抢购食盐的苗头。高潮期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爆发,即谣言迅速由浙江蔓延至其他省份,由沿海蔓延到内陆,出现大规模抢购食盐的情况,并发生了囤积食盐的事件。市民虽然关心核辐射,但真正了解它的却不到20%;食盐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模糊性”与“卷入度”都极高的情况下,有关食盐遭污染的谣言才会快速传播。衰退期是指在政府多部门联合介入及媒体的传播引导下,谣言得以击破,抢盐事件得以平息。(二)“3•16”抢盐事件的成因分析纵观此次抢盐事件,结合其背景乃至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以发现,此次谣言的产生并造成抢盐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