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议大学学风建设.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议大学学风建设.doc浅议大学学风摘要:学风,特别是大学的学风,近些年来,一直为社会所诟诘。何谓“学风”?我的理解,狭义讲,是指学生的“学习之风”,教师的“学术之风”;广义说,乃为学校的“为学之风”,国家的“办学之风”。俗话曰:“无穴不来风”,哲学家说:“存在决定意识”,而毛主席则更是早有高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所以,我觉得,“学风”问题,应是“办学之风”所为,“为学之风”所致,整肃学风的板子要往办学制度上打,治理学风的根子要从为学思想上挖。关键词:大学学风学术道德监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环节,这些年来,由干大学急速扩张后的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师生比”大大捉高,加之追求公司式的办学规模效应,大学的“班”名义上还是原来的那种“班”,但上课却不是,而多是多班集合,大班授课。拼班上大课的弊端,主要有三:首先,稀薄了教与学的互动。大课堂学生多,师生之间如何交流?就算是最优秀的教师,面对熙熙攘攘的学牛,他乂怎能面面俱到?怎能细心地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心理、特长、能力等个性特点来因材施教?如何能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提问、讨论的机会?学生之间乂如何去开展研讨、沟通与相互启发?其次,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我的授课理念从来是,要用“激情、思想、幽默”去自然吸引,而不是用点名去强制约束学生,但有一次我试着以点名去记住学生的名字,结果是点名一遍,足足占用了一节课的S时间,点名后,为了完成上课进度,就只好对着教材读,依照PPT念,没有讲课的抑扬顿挫,没有简单明快的板书,焉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精力提上来?再次,降低了教师的备课要求。大学的课程本来是讲究学术性和前沿性的,要有深度和信息量,要有不同观点和思考的碰撞,可现在,不少教师特别是有些年轻教师是不管是什么课,拿起来都敢讲。反正是大课,反正是学生捉不了问,反正上课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因此,就备课不认真,不严谨。人们常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大师。为什么要“大师”?大师道德高尚,学富五车。正是有了大师,有了大师带领下的一大批学者,大学才能成为思想圣地、学术高地,才能守正义之门,创科技之新,涤官场之浊,领社会之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休。在我们学校,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学习的任务则不仅要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而,我们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大学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学风正是靠着一代乂一代优秀的学者积累起来,一所大学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大学中的教师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那么,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授,或者即将成为教授的各位老师中倡导一种怎么的学风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学者要以学术为志业。作为一个学者,他应该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己任,他应该有高尚的道徳,并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搞学术、做学问,不仅仅是学者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毕业追求的事业,对待这个事业,我们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许多杰出的学者,他们用毕生的努力告诉我们,什么是神圣的学术,也正是他们,为我们奠定了中山大学今天的地位,在我们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浅议大学学风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63 KB
  • 时间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