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铸辉煌滋兰树蕙报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下午好!
我叫万国彤,是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杰出的教师、科研带头人朱岳明教授的先进事迹,我汇报的题目是“呕心沥血铸辉煌滋兰树蕙报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教授”。
朱岳明同志是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3月出生于浙江长兴,2010年3月因病逝世,年仅52岁。
朱岳明1982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专业,1985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委员、中国岩土工程学会委员、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结构分委会主任、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河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河海大学水工教研室主任、水工结构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朱岳明是在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考入河海大学前身的华东水利学院,学习水工专业。
在河海大学“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在“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的引领下,朱岳明从大学时代就成为了一名优秀学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
四年本科毕业时,品学兼优的朱岳明取得了教育部公派留学的资格,赴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留学。
在国外求学不易,身处异国他乡,文化的冲突和语言的障碍是每个海外留学生都要面对的难题。既要承受学业的压力,又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承受独自在外求学的孤独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朱岳明对于学术的执着与追求,也没有击垮他坚强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正是他勤奋的努力和日复一日刻苦的钻研,使得他仅仅用短短的两年半时问就获得了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是当时跟他同期留学的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是恢复高考后河海大学第一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这是令人惊叹的成绩,这是让人赞叹的速度。
多年之后,朱岳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对学生说道,“每个人的智商相差无几,只有勤奋、只有加倍地付出,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为了让自己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取得博士学位的朱岳明于
1985年奔赴拥有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工技术的德国亚琛技术大学岩土力学所继续学习进修。在那里朱岳明吸收和获取了最为尖端的理论和技术。
1987年4月,29岁的朱岳明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踏上回国的征程。当时正值出国热潮,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科研条件是艰苦的,科研成果也是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更是无法与相比,回国后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很多人都感觉他很傻。
每当提起这段经历,朱朱岳明常说:“那时国内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祖国为培养水利人才,把我们送出国学习,这是需要多少工人和农民的辛勤劳动才能供养一个留学生啊,我们当然应该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陪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和复印的资料,足足有ll箱。为了节省运费,他不得不乘火车辗转回国,还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全部丢在了国外。在北京火车站,当工作人员对这11只大箱子做例行检查时,看到所有箱子内全部是书时,感到不可思议。
朱岳明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道,“生活用品可以在国内买,但这些国外先进的资料是无法在国内买到的。”他深知是国家培养了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来回报祖国。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身影最多的地方,是在在水工结构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是在教室讲台的方寸之间,是在偏远地区的河流大坝上,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现场……而他,却无怨无悔。朱岳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河海大学“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爱国情怀。
朱岳明对知识的追求永远是不满足的,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已是一个学有所成的海归博士,已成了一位专家的时候,朱岳明又于1995年底远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工程力学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一天,朱岳明突然接到国内电话,他承担的一个攻关项目如果他不能马上回到国内参与就无法顺利完成,这时他心急如焚,连自己的汽车都没有处理,房租也没有来得及退,就立即启程回国了,回国后日夜奋战在实验室,每天到凌晨2点后才回家,终于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朱岳明主要从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防裂方法以及工程渗流特性和渗控方法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朱岳明的技术领先、成绩突出,先后取得了一些特色明显、具有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突破性进展。
我们可以用一组不生动但重要的数据来了解朱岳明。回国后的23年里,发表论文217篇,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研奖
15项,并荣获江苏省留学回国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在我国第一河口大闸,浙东引水枢纽曹蛾江大闸,少有地立起了一块责任碑,用以纪念为大闸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就有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
呕心沥血铸辉煌滋兰树蕙报国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