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六百重庆主城扩城记.doc从一到六百重庆主城扩城记2010年,重庆的城市建成区已达620平方公里,从秦方公里到现在,城区面积扩大了600多倍。重庆城的起源一一江州重庆城的起源,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之际巴人建都,距今约2500年。巴人由鄂西迁来后,以这里为国都,称为“江州”。这个“州”,并不是行政建制“州、县”之州,而是“关关雎鸠,在河之州”里的“州”。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日州。”江州,就是江中之岛。重庆老城(今渝中区东部)位于两江交汇处,三面环水,是个半岛,但西连陆地的那一段,又窄又长象个鹅颈项,从高处往下看,尤其是鹅项岭上飘点云雾时,的确像浮在江上的岛屿,因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江州”。古巴国时代的江州。虽然尊为国都,但还处于以山为城的原始状态。巴人依山傍水,分散居住在“地势侧险”的棚屋洞穴之中,还没有城郭的格局。这就是当时中原各国将巴人称为“巴蛮”的原因之一。张仪首筑江州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秦军统帅张仪在江州筑城,作为镇守的据点,张仪所筑江州城位于今嘉陵江北岸的江北嘴一带。本世纪初年的城市拆迁中。曾在江北嘴重庆大剧院一带发现了一些秦汉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并发现了当时的排水设施一下型渗水井。秦汉江州,是一座较为繁荣的城邑,在城外的今江北区刘家台、香国寺、渝中区两江半岛、南岸区涂山脚下一带已有街市、村庄。江州人口稠密,吊脚楼依山旁水,重屋累居,居住在船上就有500余家,张仪所筑的是一座小城,按秦方公里左右。居民大部散居城外。李严筑江州大城三国后期(公元226年),蜀汉都护李严在白帝城与诸葛亮一道受刘备托孤之后,移驻江州。为提升江州的军政地位,遂大兴土木,在今渝中半岛东端再筑大城。扩建后的江州城,南临长江(朝天门至南纪门附近),北达今较场口,西抵今大、小梁子一带,城周约16里。由此,“李严筑城江州”,便在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深深印记。李严大城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母城区。江州城改名巴县城蜀亡以后至南宋末年,大规模扩城行动不复出现,但城市之名却累累更迭。由江州先后改名荆州、巴州、楚州、垫江、巴县、渝州(此名沿用五百余年)、恭州;1189年,恭州又升格为重庆府。此后,“重庆”之名为历代所用,再无变更。在由江州演变为重庆的近八百年间,无论州、府,其治所都设在由江州城改名的巴县城(今渝中半岛东部)。这期间,城区街市人口虽时有增减,但主城规模却无大的拓展。彭大雅扩城抗蒙古铁骑第三次大规模筑城在南宋末年。那时蒙古军队已大举南下,攻破成都,重庆成为抵抗蒙古军的前沿阵地。重庆知府彭大雅出使过蒙古,见过蒙古铁骑风驰电掣席卷大草原的威猛气势。他深知,要抵挡蒙古铁骑,只有靠险地坚城才能固守,因而在打退蒙古大将塔海的围攻后,决定趁战事空档,抢修并扩建重庆城。这一决定,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公开反对,说兵疲民困,府库空虚,不该兴此大工程。面对人们的责难,彭大雅不予理睬,严令开工。他亲自带领军民,夜以继日,抢在敌军进攻前完工,并命属下在城门立石,上亥『'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筑此城为西蜀根本”(按:时为1240年)。彭大雅这次筑城,将原李严旧城西线扩展到通远门、临江门一带,其范围比李严旧城扩大近两倍。张仪筑城、李严迁城、彭大雅扩城是古代重庆城址变迁和城市发展的三大步。改土城为石城一明洪武年间重庆古城定格第四次筑城,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1381年前后),是由重庆卫指挥使戴鼎主持的。据清代乾隆时期的《巴县志》记载,这次只是''因旧址砌石城”,就是在原址上用石头加以改建。重庆古城,就这样定格在彭大雅所筑、戴鼎改建的范围之上了。时代呼唤重庆新一轮扩城明清时期和民国初年,重庆主城虽无大的拓展,但街市和工商各业的繁荣却与日俱增。清乾隆初年,重庆城已发展为“九门舟集如蚁”、“商贾云集,百物萃聚”的商业城市;清代中后期,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商业都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重庆也于1891年3月1日正式开埠,成为外国人所称“华西的上海”。地域经济的发展,外国资本的渗透,辛亥革命的发生,军阀们为增强实力必须经营地方等因素,将重庆推上川东地区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打破重庆城区属于巴县管辖的旧格局,扩城建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1927年□月,刘湘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部的名义,将原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委任属下师长潘文华为市长(正式建市后为第一任市长),扩城建市正式启动。重庆市政区域的确定1929年2月正式建市后,确定的市区范围是:巴县城区及其长江南岸弹子石、海棠溪等地,江北县江北镇、溉澜溪、刘家台、相国寺等地,形成地跨两江、三镇鼎立的格局。1932年冬,军部再次主持划界事宜,经数月踏勘,最终确定了市区范围。其中,从巴县划入县城(今渝中半岛)及两路场、姚公场、南城坪、海棠溪、弹子石,从江北县划入县城(江北城
从一到六百重庆主城扩城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