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人格塑造与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 当代中专生的人格普遍存在着缺陷,中专语文教育对中专学生良好人格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语文教育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人文精神中淡泊心志的理念宣扬,有助于弱化学生的功利心理,改善学生群间的人际关系、缓和矛盾,甚至唤起学生美好的人性和社会的良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为建立理想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中专生;人格塑造;语文教育;人文精神近几年来,中职校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携带着“ 顽症病史” 进入中专,学习成绩差,不守秩序,品行不端,人格残缺不全,这给中职学校的目标教育——“ 培养中等人才” 的实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各校级的众多领导,也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纷纷制订诸如“ 一年‘ 成人’” 、“ 二年‘ 成型’” 、“ 三年‘ 成才’” 的培养模式。“ 成人” 问题,俨然成为各所中职校教育工作的第一要著。笔者在此试图从语文学科的角度, 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探讨中专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一、当下中专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拯救时机分析。“ 人格” 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一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一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照当代中专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没理想、没抱负,学习能力差,行为散漫,思想怪异,甚至麻木无知,品行恶劣,心中无长辈,目中五法纪,人格缺陷,道德缺失。 1 .客观现象与主观教育过失的原因。( 1 )生理过渡性:中专生入学年龄大概有 90% 为 17 岁,他们的生理趋向成熟。体征转型的困扰, “ 驿动的心” 与社会制约的矛盾,加上许多家庭教育的主观过失—— 错过了最佳的辅导时机,使得许多青少年出现过激的青春叛逆性。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正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中专生,心理尚未成熟,有的甚至已经扭曲、变形。( 2) 社会角色的过渡性:绝大部分中专生第一次离家住校,置身新的环境,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与舍友、同学的磨合力差,独立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处处碰壁,原本在家庭的至尊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群体生活中的不时碰撞,使得他们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滋长出许多的烦恼,处事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2 .再也不能错过的成“ 人” 时机。( 1 )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觉需求。孔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 物质生活的富足给新一代孩子的健康体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个校园食堂伙食荤素的讲究,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营养取得了均衡。但一时的唇齿之美,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创始人之一马斯洛 1954 年的“ 需要” 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而在“ 生理” 、“ 安全” 、“ 爱与归属” 、“ 尊重”
中专生人格塑造与语文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