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国防教育活动载体探索论文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国防工程的后备人才。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淡漠、国防观念淡薄等现状,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以有效的教育活动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活动载体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增强社会的国防职能,进而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对高校而言, “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 ,在高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在和平年代,面对处于物质丰富、生活安逸的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以有效载体进行有效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一)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淡漠 1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他们多为 80、 90 后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知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时代, 享受着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在父母、长辈和老师们的溺爱中成长,缺乏逆境中的磨练,和对战争的直观感受。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 18岁—24 岁)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因此,他们虽然自信独立、心智发达、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较强,但社会的复杂环境使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变得过分自我,又缺乏自控能力;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却又害怕吃苦,缺乏实干精神;有创新意识,但又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他们往往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 “ 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信奉“ 即时行乐” 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2 .现有社会环境制约了大学生时期,二十多年无战事。这种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人逐渐觉得战争已经远去,国防意识意识开始淡化。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社会,我国还未真正形成全民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机制和氛围。以高校军训为例,内容由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构成的学生军训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国防意识最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对新生都要开展军训工作,但由于可能受到经费、教官人数、时间(与教学冲突)、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在质量上往往大打了折扣,以至训练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自然军训效果就不够理想,大学生的可想而知。(二)大学生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缓和, 但局部威胁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 )文化上,西方敌对势力高喊“ 中国威胁论” ,一直试图以渗透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影视娱乐文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 西化&rdquo
高校实施国防教育活动载体探索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