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郊野公园建设水平,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和《关于本市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发改【2007】1215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郊野公园发展情况,特提出郊野公园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以四大郊野公园为重点,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拓展绿色空间,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二、建设原则 (一)生态优先,自然协调的原则 强调生态优先,兼顾其它效益。坚持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空间配置和季相变化,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条件,营造物种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和优美、自然的生态景观。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按照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和公园环建设目标,打破乡村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三)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 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游憩、观赏、健身的需求,营造自然丰富生态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 保护原有林地和新植林木相结合,优化林木结构,最大程度地挖掘利用现有林木绿地资源,不得随意移伐现有林木和侵占绿地,建设各具特色的郊野公园。严格控制水体面积,不得刻意挖湖营造水体。 (五)厉行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强调节水耐旱、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根据各公园功能需要,划分精细管理与粗放管理区域,保证园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整体景观长久持续。 三、建设模式 郊野公园可分为三种建设模式: (一)重点景观区域建设模式 适用于郊野公园入口、重要节点、游人活动较多区域。遵循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方针,植物配置色彩丰富、选择范围较大。 (二)休闲游览区域建设模式 适用于郊野公园建筑物周边、水生植物区、一般休闲区等。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方针,植物注重季相变化,强调复层结构,丰富林缘树种。 (三)生态发展区域建设模式 适用于郊野公园外围广袤区域。遵循师法自然的方针,植物选择强调抗性较强树种,林下配置乡土地被,草本植物亦可自播繁衍,自然生长。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自然生态景观建设 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适当增加较大规格的常绿树、彩叶树种;合理利用地被植物,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效果。公园建设的绿地率(含水体)不得低于90%,高大乔木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落叶树与常绿树之比8:2或7:3左右;合理利用现有自然湿地资源,尽量减少硬化河道、水体的驳岸;丰富植物种类,注重食源、蜜源植物的配置,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基础设施建设 公园道路分主路、支路、小路(步行道),以支路、小路为主。道路设计须结合现状合理布局,一般主路
郊野公园建设工程技术规范附件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