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与布兜 ,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 ;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 ,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 ,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而笄。”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 :“大道全生棘 ,中丁尽投殳。”11、冠、弱冠、弱岁 :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 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 :“初冠学于乡。”;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 ,三十而立。”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14、知天命:指50岁。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