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
一、史学范式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高考主要考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突出文明史观,突出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等之间的碰撞。
二、中国古代史重点问题
(一)中央集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古代中国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行为和举措(政策),分析其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关注古代中国的制度建设、方针政策、朝代兴亡和农民战争。
(四)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辩证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
(五)从反封建、反压迫和争取个性解放角度,辩证分析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与作者。
(六)辩证分析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七)从王朝之间变迁的角度来考查社会转型时期(即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注重王朝之间的交替和变化,注重前后知识的比较,探究原因、影响。在方法上可以文明史范式(主要为三个部分: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为主进行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1)经济: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
(2)政治: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奴隶主贵族逐渐丧失政权,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其统治。
(3)文化:孔子、老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的百家争鸣大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通过对比得出其阶段特征是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
(1)社会经济:北方经济经历反复地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2)经济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的出现。
(3)政治制度: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士族制度发展并达到顶峰。
(4)军事制度:府兵制的出现。
(5)民族关系:出现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为隋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变迁:
(1)政治:大一统到藩镇割据再到局部统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大改变;相权继续被削弱。
(2)经济:宋元经济在隋唐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由开始南移到完成;
(3)文化:由隋唐的繁荣到宋元的高度繁荣,尤其的市民文学的兴起与兴盛。科技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更为突出,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4)民族:唐与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方式和地位显著不同。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实行汉化的改革,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突出。
(5)对外:指南针在航海上普遍使用;由水陆并举向以水路交往为主过渡再到元朝水陆都较为突出的局面。
4、元、明之间的变迁:注重元、明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总结其变化的趋势及其认识。
5、鸦片战争前后的比较:可从

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