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注释」(1)周:以义合。(2)比:勾结,以利合。(3)矜:庄重自持。(4)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探究思考一:君子交友的准则是什么?【读解】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真诚团结,而非以私利为基础的勾结,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反对结党营私。:“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4.【读解】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修养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他人。探究思考二: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喜爱人,憎恨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注释】(1)以:为。(2)由:经由,经历。(3)安:习惯兴趣。(4)廋:音sōu,隐藏、隐瞒。(5)党:类。6.【读解一】观其言,听其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就是他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码也要看一看他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时,还要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中于追名逐利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能隐瞒什么呢?探究思考三:如何观察一个人是否可交?、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刘义庆《世说新语》评:这是管宁察看华歆的行为,考察他的兴趣爱好,因华歆太看重名利而不愿意与他交朋友。8.【读解二】从人的过错中反省自己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的“党”。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做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错误,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南怀瑾《论语别裁》9.【读解三】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没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10.
《论语》选读之八《周而不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