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在医院中》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比阅读.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医院中》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浅读《在医院中》是女作家丁玲1940年写的一篇“延安文学”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则是作家王蒙1956年写作的一篇“百花文学”小说。这两篇小说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内容不同,但都是开放文艺政策下,针砭时弊希望改进社会的文学作品,同时两者还有很多相同之处,令人品味思考。1940年,在经历了三年多延安生活的丁玲创作了《在医院中》这篇小说。当时,大后方延安在共产党的努力建设下,各项事业由百废待兴发展到了初具规模,各种机构,单位逐渐建成,各项政策也纷纷出台。然而,在党的事业新兴向荣时,一些消极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一些官僚主义的作风也开始显现。这篇丁玲根据自身医院手术经历和政治机关生活而写作的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批判性,反映了当时建设中的进步的根据地也依然存在的问题,给人深刻的反思和启发。上海产科学校毕业的女青年陆萍辗转来到了延安,在抗大学习一年后,原本希望从事政治工作的陆萍却被组织安排到了一所新成立的医院去工作。尽管并不情愿,但是陆萍还是满怀热情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新的医院,尽管各项制度和人员配置几乎齐全,但是医疗设备和医疗物资却极其缺乏,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很低,医院的组织状况也很不良。整个医院只有一个注射器,针头还是弯的;手术室很破,甚至连供暖的火炉也没有;医护人员只进行过三个月的培训,仅仅认识几十个字;负责清扫的医护人员甚至不懂卫生,把各种垃圾堆在墙角……面对这些,年轻的女医生为了病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不断向医院提出各种必备的建议,不断向医护人员和病人叮咛嘱咐,甚至不惜和院长争论,亲自打扫医院卫生。然而抗争的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多数的人甚至不理解和质疑她。即使这样陆萍没有放弃,依然竭尽全力地要改善医院不良的医疗状况,直至手术室中毒事件的发生。在一系列失败的遭遇之后,煤气中毒的发生终于使支撑她满怀热情工作和斗争的最后的弦断了,人垮了。但幸运的是在一位“无脚人”的指引下,陆萍恢复了工作的热情,重新看清了生活并收获了成长。最后陆萍在卫生部的安排下重新回去学习,开始了新的生活。1956年,作家王蒙创作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一小说,并发表在双百方针正式提出之后的9月,是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舞的文学作品。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中,一切欣欣向荣,党的基层发展也需要不断前进。然而基层的组织工作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反映出来,官僚作风,拖沓的办事效率,对问题视而不见……同时夹杂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和变化等等。小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反思的思想。正是在三大改造顺利进行这一背景之下,在小学工作出色的林震同志被调到了区委党的组织部,开始了一段组织部的政治生活。年轻热情,充满理想的林震渴望在组织部的工作中开创出一番事业,然而现实生活却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工作的完成需要并非想象中那样实事求是,并非那么理想化的只要有热情和斗争就能解决,而是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却又被拖着,放任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使这位年轻人十分苦恼,其中麻袋厂的斗争受挫更是让他沮丧,直到在朋友的理解关心下,林震又重新振作。后来通过报刊的揭露,麻袋厂的问题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在组织部的迅速工作下,问题被解决了。在会议上林震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过并未马上得到区委书记的回应,又

《在医院中》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比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wlgqnh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