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油画民族化与油画民族性.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油画民族化与油画民族性20世纪初,油画的传入给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西欧学院制的画室教学模式,并在当时引发了“油画热”。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 ,为西方油画新奇的艺术手法所吸引、所陶醉,长久的闭关锁国下的中国人情不自禁地进行了借鉴与摹仿。借鉴、学习中,艺术表现力在不断提高,伴随而至的是如何准确阐释中国文人自我身份 即油圆民族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油画源于14世纪的欧洲,为了追求文艺复兴时写实与再现的艺术理想,建立了一系列的绘画法则和手法,形成了比较严密、完善的绘画程序。随后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思想和面貌。油画始终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在自身规律下不断演进。到了20世纪,油画进入一个探索自身语言的阶段。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渐”运动,可看作是油画进入中国的序曲。而天主教耶稣修士、画家兼建筑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则是带着西方文化传统而将西方油画传输到中国的代表人物。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油画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大批留学生来到西方学习油画,并把油画从西方引进中国。中国对油画的学习从形式开始,起初,为其画面的逼真典雅所震惊,从而简单模仿西方画家的图形,继而,开始脱离表面模仿,关注画面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再到融入本民族感情的创作。在油画艺术民族化的理论道路上,刘海粟1923年在《石涛与后印象派》中就提出了“油画民族化”问题。在实际操作方面,20世纪初,李叔同、李铁夫、陈抱一、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梁、常书鸿、吕斯百、潘玉良等画坛学子纷纷出国学习,并将欧洲油画技法引入中国。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更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具体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稍晚的罗工柳、董希文等人仍继续前人油画民族化的事业。面对油画这个异域文化的产物,我们大多只能凭借自身的文化传统、 思维方式和所熟悉的知识构成去解读,而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中西方文化间的误读始终伴随其中。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似乎存在着必然的误读。误读在〈〈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中的解释是,“错误地阅读,尤其是错误的阐释或理解”(阿格尼斯,《韦瓦新世界大学词典》,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12),也就是说误读是一种错误的阐释行为。 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中说: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文化间的传播(文化间的误读)必定是双向的,文化误读必将贯穿于文化传播之中。我们总是会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两种不同文化间,当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只是站在一种文化的外部进行观察,此时,他者的眼光会起一种过滤网的作用,筛选出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他者文化只是自己的言说。油画民族化过程中尝试用本民族语言去解读外域文化产物——油画——即可看作是文化误读。误读分为有意和无意,在油画民族化的过程中充满了自觉或非自觉的误读,构成了中国油画民族性的重要特征。油画艺术作为源于欧洲的绘画艺术,正式进入中国不过百余年历史。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异域文化的油画,它进入中国就是它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只是在不同的阶段,

浅谈油画民族化与油画民族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0-09-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