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科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六课时《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本单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而本课内容紧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本节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第二部分是“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时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汇聚阳光,本节课是从物体本身的属性,以及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 三、设计理念: 和谐、轻松、实效以及有计划地实验是我对本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因此我了解到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利用光的原理可以制作许多生活中必备的仪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而他们对于这些生活必备品的设计原理认识还比较模糊,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才到实际地去观察、探究光和热之间的转化规律。即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本堂课的相关科学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活动来探究科学规律,最后用实验结果来总结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至轻松实效地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六、教学具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anshenglu2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