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第一单元友谊的真谛米歇尔·E·多伊尔马克·K·史密斯我们探讨友谊这个概念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社会公认的择友标准。在某一情境下,我们会把某个人称为朋友;然而,情境一旦变迁,朋友这个称呼就显得没那么贴切了。因此,人们对友谊的真谛的理解往往是非常肤浅的。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回顾有关友谊的几种传统的看法。一种传统的友谊观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得以阐述。他将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友谊同另外两种友谊截然分开。这两种友谊分别是:基于互利的友谊;基于愉悦的友谊。因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友谊分为三类:建立在功利之上的友谊。|功利并非永恒,它依照环境而变化。友谊的根基一旦消失,友谊也随之破灭。这类友谊似乎在老人之间最为常见,因为上了年纪的人需要的不是愉悦而是实用。基于功利的友谊也同样存在于追逐个人利益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中。这些人不会在一起消磨时光,因为他们有时甚至不喜欢对方,因而觉得除非可以互相利用,否则没有交往的必要。只有当他们认为彼此有希望相互利用的时候,才会乐于呆在一起。建立在愉悦之上的友谊。|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常被看作是建立在愉悦基础之上的,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受感情支配,他们感兴趣的主要是自己的快乐和眼前的重要机会。然而,他们的情趣随着自己日渐成长也会变化,他们交友容易,分手也干脆。年轻人的态度变化无常,甚至一日数变,难怪他们的友谊总是迅速地开始,又匆匆地结束。建立在美德之上的友谊。|完美无瑕的友谊立足于美德。只有那些品德高尚而且拥有相似美德的人之间建立的友谊才是最完美的。品行高尚的人,其行为是相同的,或者是类似的。爱和友谊多半在品行高尚的人之间发生,而且以最高雅的形式出现。这种友谊是罕见的,需要时间,需要交往。常言道,真正的朋友必须同甘共苦,历经风雨。只有当两个人互相证明自己值得爱并获得对方的信任之后,彼此方能接受对方为朋友。交友的意愿可能倏忽而至,但真正的友谊却要慢慢培养。另一种传统的友谊观可以在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里找到。西塞罗认为,真正的友谊只能在好人之间发生。他进而将“好人”定义为“那些行为和生活无损于自己的荣誉、纯洁、公平和开明的人;那些摆脱了贪婪、欲念和暴力的人;那些敢于依照自己的信念说话和做事的人。”好人之间建立的这种友谊立足于美德,它确实可以带来物质利益,但决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人类生活在以共同的理想为基础的社会。因此,在处理朋友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时,优越于他人的人必须平等地对待那些没那么幸运的人。美德创造友谊,美德使友谊之树常青。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友谊观由三个要素构成:朋友以相伴为乐;朋友必须彼此受益;彼此都有志于崇高的事业。这些传统的友谊观告诉我们,两个品德高尚的朋友是永不分离的,因为彼此认同对方的高尚品德。因此,认识朋友就是认识自我,了解朋友就是了解自我。可以说朋友就好比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朋友身上看清自己。置身于品德高尚的朋友之中,我们会对美德达成共识,共同为之不遗余力。这样的友谊是永恒的,因为朋友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凝结在这种友谊关系中。第二单元你的爱有多深有人认为爱如浮云有人认为爱坚强如铁有人认为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有人说爱要执着有人说爱不要约束有人说爱是生命的全部有人说不知道爱为何物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经历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描述。莫大的喜悦伴随着丝丝的伤感一同降临,这就是爱。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竟能找到时间,沉湎于感情之中,这的确令人感佩。然而,此时我想知道:我们是否懂得爱到底有多么深刻。记得上学的时候,我迷恋的对象真是数不清:我的数学老师、邻居的儿子、好朋友的弟弟,还有另外一些因为眼睛的颜色、胡子的形状或走路的姿势而让我倾慕的人。年少时的爱慕,不会带来伤害,如肥皂泡一样转瞬即逝。那些稚气、大胆的想法和行为,现在想来大可一笑了之。但是,在那时,对我来说,没有比恋爱更重要的事了。接着就进入了真正“谈”情“说”爱的阶段。我在女子学校学习,和男孩子交往的机会寥寥无几,因此,我热切地期待着我们学校和男子学校举办的交谊会。交谊会上,一群精心打扮的年轻男子毫无顾忌地盯着我们。这三个小时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们在以后四个星期中足够的谈资,我们在议论时,心情澎湃。即使是在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真正交男朋友的需要。在我的成长岁月中,不知何故,我相信爱情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事实果真如此。当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长期的计划和比较安定的生活(我现在还不到25岁呢!)时,爱情降临了。我也比较成熟了,能够步入不贪图许多回报而需要大量付出的感情关系。我的爱情是在友谊这块地基上建起的高楼大厦。爱情经过旷日持久的培养才开花。我和我的恋人相互理解、同甘共苦、相互关心,投入了丰富的感情,才使爱情发展到今天。爱情意味着情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