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蒹葭的评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对于诗中的“所谓伊人”历来有不同看法。或认为那是一位高尚的隐士,定位是招隐诗;或认为是美丽的情人,定位是爱情诗。然而,沈泽宜注《诗经新解》一书上却又说:“在水一方的‘伊人’既可能是诗人的意中人,又可能是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象征。这首诗寓物象象征与氛围象征于一身,具有永恒的多层象征的魅力。”①我认为这种解读是开放的、可取的。当然,这不等于说爱情诗就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问题的复杂性似乎与此不无关系。那么,这首诗具有永恒的魅力的秘密究竟何在?另一方面,“所谓伊人”究竟是什么,无论诗中“从”者如何上下求索、历尽艰辛,其结果还是“从”而不得。那么,那“从”即求索是否就此宣告终结?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首诗所“言”之“志”、所“缘”之“情”是什么?对此,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中评析:“这是一首怀人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②袁行霈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写道:“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③意思是说,这首诗无论“景语”还是“情语”,其所咏叹的是“从”(追寻)者对“所谓伊人”“从”而不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我认为这首诗,写

对蒹葭的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lfsnxh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9-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