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西方诚信文化中西文化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页眉. .页脚中西方诚信文化中西文化论文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信任所构成的伦理道德范畴,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操守和自律。这种诚信文化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仅局限于乡土社会的狭小范围和熟人之间, 具有地域性和人身依附性。而西方诚信则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 体现着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制精神。一、传统诚信思想的特质传统诚信是与宗法等级、血缘亲情、“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以及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密切联系的, 是建立在人格自律和血缘亲情关系基础之上的, 是人们在血缘和地缘狭小的熟人范围内进行交往的凭借, 主要依靠道德主体内心之诚和情感来维系的。因此, 人格性、自律性和情感性是传统诚信所具有的主要特质。 1. 以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为依托传统诚信适用的范围是以血缘、地缘和人情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是“在排除商业功利关系的宗法血缘人伦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是建立在血缘亲情、朋友情义、社会人情和封建国家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一种道德精神。”[1] 其实质是建立在道德主体人格基础之上的。在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仅局限于地缘范围之内,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社会主体的地域,地域上的远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因此,在以血缘、地缘和人情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道德主体是否信任他人往往取决于社会主体对他人道德人格的判断, 人们信任那些被自己认为品德良好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来看, 传统诚信是一种人格诚信。 2. 以道德主体的情感为标准传统诚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人们的伦理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因而体现着温情脉脉的情感至上色彩和极为浓郁的人情味。在以家庭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则更加强化了以情感为支撑诚信观念。这种植根于人与人相互信任土壤之中的诚信, 在人们的现实社会互动过程中, . .页脚体的道德感。由于主体诚信行为缺少功利要求, 所以外在因素难以影响这种行为, 主要依靠社会主体的道德情感来决定。这种出于情感的诚信往往是非常主观的, 人们容易对那些自己喜欢、感激、爱戴、尊敬的人做出承诺。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 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2]因此, 判断他人是否具有信任度的主要标准是道德主体道德感。 3. 以道德义务为本位古代思想家提出的诚信思想虽然体现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诚信关系, 但由于其植根于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封建等级制度, 诚信的第一要义就是对封建王朝的“忠”, 因而其意义是狭隘的, 它并不是基于人际关系平等的诚信。况且, 诚信要屈从于封建的道义, 这也是“三纲五常”的要求。所以,传统诚信很多是不对等的、非自愿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这个“纲”恰如张岱年先生指出的: 纲是网上的大绳, 常语云:“提纲挈领”, 提起网上的大绳, 就可以带动整个的网。纲具有主导的作用。直言之, 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均处于统治地位, 前者拥有支配后者的权利, 而后者只有听命于前

中西方诚信文化中西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2842350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