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姓名:陈思班级汉语言文学131班学号:3120021103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从哈姆雷特剧目一开头的独白中可以看到,面对人生突然出现的三大打击,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弗洛伊德还认为,人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常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而多数人都能将力比多冲动转移方式释放出来,比如撒谎,斗殴等等。哈姆雷特我们在上面那段独白里的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明显的力比多冲动的释放。之后,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段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般评论认为,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Tobeornotto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小矛盾与大矛盾冲击的因素。首先,困扰哈姆雷特的最大痛苦,是母亲的改嫁。其次是他的“自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雯埒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