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让老师的声音“轻”一点倾听与对话,这是我们人与人交往的必须能力。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每天最多时间所面对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孩子来到幼儿园除了和同伴的对话外就是和老师进行对话。虽然踏上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但细细想来,我每天和孩子们之间的有效对话到底有多少?一天内,到底会有多少个孩子和我真正进行交流了?有时忙于一些琐碎的事,有孩子来和我说话,我会简单地和他交流几句,便对他说:“你先去玩XX,好吗?”,孩子在我的“建议”下走开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和孩子的交流变得少了,想想也真对不起这些孩子,难道工作忙就是疏远孩子的借口吗?当我拿到《老师,你在听吗》时,就想着“老师是教的,我只要把孩子教会、教好、教棒便可,孩子是来学习的,应该是孩子你在听吗”,怀着一副不以为然的心态翻开了《老师,你在听吗》。在书中,丽莎波曼指出:教师的声音总是教室中最响的。看到这句话,让我马上想到了08年我园创建江苏省优质园时,有一位专家进入我班级,对我进行了半日跟踪调研。半天活动结束后,专家笑眯眯地对我说:“龚老师,你游戏组织得很棒,但你的声音太响了,以后我希望你在活动中,声音能轻一点,多给孩子一点说的机会。”啊,老师声音响了不好?声音轻了孩子能听见吗?还能镇住孩子吗?当我看完丽莎波曼所说的“声音响”才明白,原来这位专家口中所谓的老师声音响,包含了两层意思了,一是我说话的声音确实分贝很高,过于响了。二是说我在教育活动中的谈话由老师为主,真正给予孩子说话的机会很少,孩子们没有了对话显得过于“安静”。细品专家的话,再回过头来想想,确实在一个集体活动中,老师和幼儿说话的时间比例相差太大了。老师在集体活动中说话最多,孩子们说话只不过是老师提问后的一两句的回答,而且这个回答还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一些举手积极的孩子,一个集体活动中还能有几次机会和教师进行对话,而一些比较内向、胆小的,从来都不举手,虽然偶尔也会被老师请到,但这样的机会真的太少了,有些孩子有时在一个活动、甚至好多活动中都没有一次和教师对话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包揽了太多的话语,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使得师幼之间的对话变得十分的仓促。有时一个问题抛出,出现了冷场,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把答案用直接的“告诉”形式灌输给了孩子,这真有点自问自答的感觉,整个教室只听得老师的声音,而听不见孩子们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声音了。纵观集体活动中的师幼对话其实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儿童、再从儿童返回教师,教师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而没有孩子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声音。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使我知道了教师的静心倾听,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在活动中尽量把声音放“轻”一点,让孩子的声音更“响”一点。:读《教师成长手册》心得体会读完《教师成长手册》,心中感慨万千,它不仅能使我们通过阅读、对比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反思在教学、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励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还让我体验到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爱与责任”的关系比重。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我看来,爱与责任是一种无声的诺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爱心、有智慧、有责任心,并且能够得到孩子、家长以及同事们认可和喜爱的老师。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忙碌,但是,忙碌是充实的,因为我能在忙碌中收获许
教育随笔(施莉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