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四川省情省策——四川社会历史概况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四川行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17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7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3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二、中国的人口大省2005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3位,%,列西部第1位。三、中国的民族大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55种民族。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四、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2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从此四川盆地变干。四川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从距今200万年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在四川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四川的文明。1951年在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一5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人”。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距今4500年以来,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传承了蜀文化。尧舜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眠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古蜀国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设益州路、积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复设四川行省,沿用至今。五、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蜀人创造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就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在公元前227‐237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后世的县官)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崛江一分为二,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形式活泼、曲调多样、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独具变脸、旋舞、喷火等特技的川剧,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体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驰名中外;古代文人荟萃令我们自豪。
四川省情省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