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构造地质学填空.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填空第一章绪论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研究内容:主要是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次生地质构造。研究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探讨其对各种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或影响。构造尺度及构造地质学分支:巨型、大型、中小型、微型以及超显微型大地构造学、区域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学、超显微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可以解决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火山、环境地质等问题。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岩层的原始产状沉积岩层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这是认识和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前提。真、视倾角的关系tanβ=(1)方位规定(2)测定方法:罗盘、三点法(3)表示方法①文字法:A、方位角表示法:记倾向和倾角。如:205°∠25°B、象限角表示法:记走向、倾向和倾角。如:N30°E/27°SE②符号法: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岩层的露头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倾角,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关系的影响。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分析1)与σ1垂直的面上正应力最大,为σ1,与σ3垂直的面上正应力最小,为σ3,其他各面上正应力界于σ1与σ3之间2)最大剪应力面出现在两个与σ1呈45°相交的共轭面上,为(σ1-σ2)/23)在σ1σ2σ3的主平面上,剪应力均为零物体变形方式有五种: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应变主方向:λ1、λ2、λ3主应变轴:A、B、CA、B、C分别称最大、中间、最小主应变轴挤压变形面:垂直于C轴,平行于AB面,如轴面、轴面劈理、轴面片理张裂面:平行于BC面,垂直于A轴拉伸线理:平行于A轴λ=(1+ε)2第四章褶皱褶皱要素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2、翼部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3、转折端系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4、褶轴5、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6、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7、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8、脊、脊线、脊面和槽、槽线、槽面9、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褶皱的产状类型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倾角80°-90°),枢纽倾伏角10°~80°;3、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5、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倾角与倾伏角均为0°-10°);6、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但二者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7、斜卧褶皱(重斜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而且二者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越扁,褶皱越紧闭;压扁使岩层厚度发生变化,翼部变薄,转折端变厚;利用

构造地质学填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iang1982071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0-09-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