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班幼儿在美术游戏中互助游戏培养的案例分析及其对策曹静背景: 培养幼儿学会互相帮助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影响, 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互助机会的缺乏、互助意识的淡薄、互助要求不明确、教育要求不统一几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我在美术活动的游戏情境里设计了互助的机会,让幼儿在得到技能本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互相帮助的快乐。美术活动中的游戏情景是指在美术游戏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使该游戏得以顺利开展而设计的情节线索。游戏情景和故事情景同样有情节、有角色。而美术活动是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一, 因此在日常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能更深切的感受到互助的重要与快乐, 更有助于孩子互助意识的培养。我设计了教学活动《月亮的味道》,教学活动“月亮的味道”取材于绘本故事,本次将故事的情节改编成游戏情境, 引导幼儿画各种动物叠高玩尝月亮的游戏。首先活动的前期经验: 了解绘本的内容让孩子初步的感受到了互助的重要, 但不是自己经历的事情, 孩子的体验还是浅薄的, 所以当幼儿能自己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就能够感同身受故事中动物们互助的快乐, 但在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情景不同于故事情景, 区别在于故事情景一般有着变化的内容线索和精彩的情节冲突, 甚至不可预测、引人入胜的结局。而在游戏情景中游戏的终点目标一开始就呈现出来,并有所有的参与者必须在游戏过程中共同遵守规则,幼儿为达到终点,其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制约, 团体中的每个人要共同的努力才能赢, 但是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是有差别的,在同一个队伍里有的人会完成的很快,但是有的人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这既是在游戏规则中互助的机会。附:本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1 、环境:有相同距离的山坡和月亮。 2 、人物:动物们 3 、目标:用叠高的方法,看谁哪一队动物先碰到月亮。 4 、玩法: 自选伙伴, 四人一组, 分别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作画。画好后剪下, 一个个地不断用叠高的方法粘贴,直至碰到月亮的高度为终点。 5 、规则: (1 )四人一组参加游戏 2 (2 )参加叠高的动物能不能重复(同一个队伍里不能有两个相同的动物。) (3 )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叠高,直到叠在最上面一个动物碰到月亮才算成功。(4 )参赛动物要画得又快又健康。(5 )以尝到月亮味道的先后排列次序。案例描述: 实录 1: 在孩子们听完故事以后, 我提问:“小乌龟一个人, 能不能吃到月亮啊? ”“那他是怎么够到月亮的呢? ”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不能。”“因为他不够高。”“是大象来帮忙的。”“是 XX 帮它的······”我又提问:“那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够到月亮? ”孩子们都积极的回答了起来,回答最多的就是模仿故事的内容,请小动物帮忙。分析与策略: 孩子是擅于模仿的, 故事中的情景, 让孩子自发的形成了规则。第一环节讲故事的设计将互助游戏规则融入在故事情景中, 由不同的动物引出, 让幼儿在故事中了解到互相帮助才能赢。当孩子对自己定的规则进行实践的时候,他的感触就会加深。而成人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 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互助、互相配合, 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 音乐游戏时, 一教师在前带领幼儿做动作表演, 一教师在旁弹琴伴奏; 又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
大班幼儿在美术游戏中互助游戏培养的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