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豆粕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价值去皮豆粕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价值去皮豆粕在饲料工业中的使用量将逐年上升。本文从大豆加工工艺开始,对去皮豆粕的生产、质量标准、营养价值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应用加以讨论。去皮豆粕的由来大豆(制油)加工工艺经历了由机械压轧到浸出法制油、由带皮浸出到去皮浸出的过程。在美国,50年代开始出现浸出制油工艺,最初是带皮浸出,随后转向去皮浸出。目前,在美国加工的大豆,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先去皮、后浸出的工艺,机轧加工大豆估计不超过1%。螺旋轧油机主要用于浸出前初轧花生、棉籽等高含油种籽。我国现有两家大豆加工厂采用了先去皮、后浸出的加工方法,生产去皮豆粕。先去皮、后浸出,既是制油工艺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豆粕。豆皮主要由种皮组成。种皮含油仅1%,%(表l)。加工中分离出的豆皮约占大豆重量的8%,占大豆体积的10%。去皮后浸出,可以使加工厂产量提高10%以上。豆皮的主要组分是细胞壁或植物纤维,不能或很难被鸡、猪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但可通过瘤胃微生物很好地为反刍动物所利用。豆皮的产奶净能介于玉米和麸皮之间,由于其能量来源是易消化纤维而不是淀粉,所以不存在玉米等谷物饲料抑制瘤胃纤维降解的负互作效应(NegativeAssociateEffect)。用豆皮取代奶牛日粮中的部分精饲料,可以减少因饲喂高精料日粮导致的种种代谢病,提高日粮中粗饲料的纤维降解率。在大豆加工过程中把豆皮与子叶分开,饲喂不同动物,做到了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图1所示为去皮浸出法加工大豆的一般工艺流程。清理过的大豆先经初步干燥(降低水分1—2个百分单位)或适度加热(20—30分钟缓慢加热至60℃,然后迅速加热至85℃),使豆皮与子叶易于分开,再经破粒、风选,分离豆皮。去了皮的子叶经保温软化、压片后,即进入溶剂浸出过程。浸出豆油后,还需经过进一步加热,以排除残留溶剂并钝化抗胰蛋白酶等影响豆粕利用的有害因子。豆粕加热程度的掌握至关重要。加工供单胃动物用的豆粕,一般用直接蒸汽在设定的温度、水分、时间条件下常压蒸煮,再经干燥冷却。该工艺可有效地破坏抗胰蛋白酶等有害因子,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赖氨酸的有效性,比之传统的加热处理方法所生产的豆粕质量高而稳定。用上述工艺生产的去皮豆粕,其尿酶活性(评价加热不足的指标,)可接近于零,而KOH溶解度(评价加热过度的指标,低于70%表明加热过度)可高达85%以上。如用户要求含44%蛋白的“普通”豆粕,加工厂需将豆皮加热、粉碎后,按比例重新搭配到去皮豆粕中,并混合均匀。因此,对于现代化的去皮浸出工艺来说,带皮的“普通”豆粕并不普通,而是经过再加工的产品。为此,本文中将使用“带皮豆粕”一词来表达不去皮加工的产品或去皮制油后又重新将豆皮粉碎、混入去皮豆粕的产品。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营养价值及价格表2所列为美国“全国油料籽加工者协会”(Nationa1Oi1seedProcessorsAssociation,简称NOPA)制订的带皮豆粕与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去皮豆粕的平均蛋白含量为48%,但由于大豆本身的蛋白含量受品种和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例如美国中西部和西北部所产大豆的蛋白含量一般比南部所产大豆低),去皮豆粕的蛋白含量也相应地有所变化NOPA规定去皮豆粕的蛋白含量标准由买卖双方商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粗纤维的含量标准。大豆本身的
脱皮豆粕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