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年大学(adsbygoogle=||[]).push({});合肥老年大学我对老年大学书法教学的一点体会书法班教师何瀚自从担任合肥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以来,我已经积累了一些书法教学方法和经验,并不断加以总结和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明显的效果。我热爱书法教学,并将继续努力。本学期,我教授隶篆和行草两个研究班。我的感觉是学员们学习书法的劲头很足,热情很高,自觉性很强,学习气氛很浓,使我感到很欣慰,也增强了书法教学的信心。这些年来,我就如何引导学员们以极大的兴趣学习研究前人的墨迹碑帖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一、我认为,老年人学习书法主要是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知识,充实晚年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练字如同做气功,将动寓于静中。因此,我在授课时经常讲到,临池时要心无旁鹜,凝神静思,一丝不苟,笔笔认真,字字见功夫。只有这样,不仅能临写一手好字,同时还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二、为了使学员们不断提高临帖水平,除了正确讲解与示范外,还应注重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在这方面,我几乎每个学期有一堂理论课。上学期,我给学员们讲了“浅谈书法章法”,本学期,我向学员们讲了“书法如何使用规范字之我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并纷纷提出要我将讲稿复印,供大家学习参考之用。我在讲到书法如何使用规范字时,针对当前各类专业报刊杂志、书画展出现的错别字,谈及汉字的严肃性,书法的艺术性及其美学价值。有些老年学员,对书法用字不太谨慎,行、草、篆、隶,时出错字、别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或别人误写之字,不加鉴别,搬过来使用难免出错。有的老年朋友,出于好奇,把某些出版物、展览会上作品照搬照抄,分辨不出对与错,自认为是满意之作,拿到课堂上来让我们“欣赏”。我只好及时指正。三、学习古人墨迹和碑帖,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以篆隶为例,不仅要说清如何写规范字的道理,同时还要讲明两种书体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学员们大都懂得隶书即由篆书变化而来,即古人所谓“隶不通篆终属外道”,隶书和篆书都有一字多种写法,互依互存,变化多端。只有临得多了,看得多了,读得多了,才能拓宽知识面,创作上富有灵感,使作品充满生机。在这方面,我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让学员们认真用心去领悟。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员们在临摹时都能较好地表现原碑帖的面目,而要创作一幅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作品时,比如写唐诗宋词、楹联或前人名句、自编的内容,却与临帖的风格差距很大,还包括款识、钤印等问题出现较多。对此,我根据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依据古人作书法则,反复讲解与示范,使学员深深地感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深奥莫测,更坚定了学习信心。四、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临习碑帖与书法创作相结合,使学员们逐渐掌握书法技能。古代碑帖,风格各异,不可能一本帖子会出现你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字,而且文辞深奥,有的生涩难解。如将一种碑帖一字不漏地临写成幅,只能孤芳自赏,岂能装裱悬挂?如汉碑多为墓志铭和记功碑,更不适宜成篇书写,悬挂于厅堂之上。我自九五年担任教学以来,几乎每学一本碑帖,都习惯于将其中文字集成诗、联或文辞,内容翻新,且多为人生哲理、赏景之句,参以原碑帖笔意,书写成作品。这个方法,很受学员们欢迎。例如:在学习王羲之《兰亭序》过程中,将兰亭序中的文字编成18首七言
合肥老年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