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略 S"T"R%A%T%E%G%Y%F"O"R"G"H"O"N%G%Q%I%N%GD%E%V%E%L%O%P%M%E%N%T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渝府发〔2011〕74号“十二五”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和市委三届八次、九次全委会精神和要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特制定《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本规划从分析工业经济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着眼于工业转型升级,提出总体构架,功能性要求和支柱行业发展重点和路径选择,明确工业空间布局及区县(自治县)产业定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素保障和主要政策措施,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实战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重庆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八大亮点。(一)工业销售收入破万亿,引领发展作用增强。2010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10300亿元,年均增长24%,迈入全国“万亿俱乐部”;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年均增长21%,比全分别高7个和3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增速高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47%;工业就业人员达240万人,%,比全高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就业50万人;职工年均工资34200元,年均增长14%;工业税收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为47%,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187——重庆“十二五”规划文献汇编(二)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结构调整科学高效。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形成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业垂直整合集群发展的态势,逐步实现产量达到亿台级的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目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保持30%以上增长,规模达到亿元,与制造业之比达到1∶20;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新特点,加工贸易结算业务量第一年就突破千亿元,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增长,汽摩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轻纺工业销售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8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26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188家;“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两翼”地区工业增长逐步加快,工业销售收入增速较“一圈”高14个百分点,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三)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新的增长点不断形成。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233亿元,年均增长31%,,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由2005年的60%%,;企业自筹资金在资金来源中占比达到71%,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达到7200亿元,是“十五”,其中电子信息、装备、材料、汽车摩托车、轻纺等行业投资增幅分别高于平均增幅25、22、17、8、8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低于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西南铝业集团“1+2”冷连轧和军工厚板、长安汽车渝北工厂及汽车研究院、格力空调、海尔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四)工业利润翻两番,效益质量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0亿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年,提高万元;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4%,提高96个百分点;%,提升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下降20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11%,下降19个百分点。(五)园区体系形成,工业集聚发展水平提高。构建起“1+2+4+41”工业园区体系,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高新区、经开区加快发展,万州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41个特色工业园区加速发展,九龙、西彭、江津、南岸等工业园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中占比由2005年的22%提高到65%,工业园区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70%。(六)工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拥有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行业技术中心2
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