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2秋苏科版七上第2章《生物与环境》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2秋苏科版七上第2章《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第2章生物与环境
七年级上册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捕捉鼠妇(或蚯蚓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课标要求
一、课标要求
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生物生存的环境
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模拟探究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1. 体现“知识与能力双主线”的设计思想。
知识主线: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能力主线:探究技能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有关技能:观察、设置对照实验、测量等。
加强探究技能训练的意义在于: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和测量等手段获得科学证据;
(3)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和测量等,又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教材设计的每一个与探究活动相关的讨论题,都是围绕理性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进行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2. 根据课标,本章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步体现:
教材在呈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同时,兼顾了渗透关爱生物,珍爱生命,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从而能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如“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文中,添加了“澳大利亚政府经过生态评估,决定从中国引进蜣螂”。
三、教材分析
活动1: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
活动2: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
活动3: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活动4: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活动5:寻找纸蝴蝶
活动6:捡豆子游戏
四、活动建议
活动3: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1. 做实验之前,指导学生了解“设置对照组”;观察实验现象;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实验的次数等都是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思想。
2. 在实验准备中,要渗透控制单一变量的。实验思想学生确定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水分,而其他实验变量均要保持一致,如植株的数量、长势、花盆、阳光、温度、土壤等。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组与对照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 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与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如实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
四、活动建议
活动4: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这个实验活动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测量技能和收集的数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探究之前,应该做好有关知识与技能的铺垫准备。
(1)空气湿度是怎么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表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四、活动建议
活动4: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如:为什么要选择3个不同的地点(灌木丛、草坪、裸地)进行测量?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时间段(早、中或早、中、晚)进行测量?为什么每次测量的时候要测量多个数据并取平均值?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不能有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测量地点附近也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
(3)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
四、活动建议

2012秋苏科版七上第2章《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