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柴春强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整体优化教学,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探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间题能力的因果关系。
,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基本规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的科学化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以本人所任教的五(2)班以及其他的五(1)班、六(1)班和一(1)班共计20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在课题研究初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查,从而为制定研究措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研究后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再进行调查,并以调查所得数据(前期、后期)为依据作实验对比,进行科学推断,了解课题实施推进的达成情况。
四、研究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因素
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又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设计如下情境: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中餐以4人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华丰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华丰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5元3角
红肠:7根5元6角矿泉水:1瓶2元
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可乐:l瓶3元酸奶:5瓶8元
学生围绕“为秋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知道要做多少道应用到有关“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角色扮演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的价格,并完成好调查表。通过课前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堂教学时,设计
“生活剧”: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就需要
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