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规划的“新”思考【摘要】历史文化名镇一直存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的问题,在旅游规划中如何突破创新,凸显名镇特色,是应着重考虑的方面。本文以安顺旧州为例,从历史遗产的角度分析当前旧州镇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古镇旅游规划的资源整合与利用方面提出几点思考。1、引言城镇自身具有发展与变化的必然性[1],历史文化名镇也有发展的需求。其中,发展遗产旅游是实现古村镇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最常用的途径。但是,在旅游开发中一些古镇越加“雷同”,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较为局限[2]。古镇的旅游规划,需要对游赏资源梳理整合,挖掘特色突出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建设具有游览价值的历史人文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景区的地域特色鲜活起来,如何提升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如何体现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这些都需要我们开阔思维深入思考。2、旧州镇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是中国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黔中地域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3]。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古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破坏”,但整体保存尚可。古镇格局清晰,主要街巷完整,还有若干挂牌保护院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历史遗存的实地调研发现,旧州镇内目前有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古镇内的游赏资源缺乏梳理。古镇具有游赏价值的区域范围尚需统一规划,几处重要的游赏资源分布零散,不利于游客旅游观光的完整性和便捷性。一些地段新建了现代建筑,体量和外观都与古镇气质不协调,如中小学、多层住宅小区等,影响游览感受。对此,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梳理古镇有价值的游赏资源,对游赏资源进行必要的衔接,甚至部分区域的协同改造。第二,缺少具有“点睛”作用的的历史建筑。旧州镇曾是安顺地区的首府,有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4],佛道儒三教的寺庙、道观并存于镇内,成为当时重要的交流场所和地标建筑。现今多数寺庙、道观都已经损毁、荒废了,原先的城门、鼓楼等标志物也拆除了,令人惋惜。在旅游开发中,有必要修复一批典型的历史建筑,重新利用它们,提升古镇的旅游形象。第三,古镇的若干标志性景观节点已不存。根据《旧州镇志》所记载,古镇及周边原有“八景”(注2),并由文人墨客赋诗相应,充分体现了旧州作为安顺地区首府的历史内蕴和文化沉淀。可惜的是这八景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恢复、重现旧州八景,重塑古镇的历史人文框架,提升古镇的历史人文气氛。第四,古镇“历史边界”不清晰。在新城镇建设中,旧州镇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一些老房子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新旧地区逐渐交织,再加上古城墙早已不存,古镇原先的“葫芦形轮廓”(图 1)变得模糊。葫芦形轮廓在贵州众多古镇中是唯一的[5],这一地方文化符号亟需挽救和传承。3、旧州镇旅游规划的几点构思(1)提取特色区域,打造精品游线由于长期现代化建设的积累,古镇往往出新旧建筑混合、新旧地段相互穿插的状态,对游赏路线的组织有很大影响。在旅游规划中,参考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着重对历史环境气氛保存较好的区域规划整理,梳理结构,以建立游览框架。(图2)在调研中发现,北街至麒麟山一带涵盖了多个节点,如城隍庙、清元宫、山体公园等,又与历史氛围浓厚的东街关系密切。规划将北街与东街交汇处的现代平房拆除,开辟为清元宫的前广场,作为大量人流的缓和空间,同时引导人流至城隍庙、麒麟山一带,新规划的这一条游线串联了旧州最重要的几个景点,在一
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规划“新”思考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