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高考生物试题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3)......答案(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预测的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的考生在卷面中出现了“对照”字眼,但大多是胡乱“对照”%学生不明白NaHCO3稀溶液在本题中的作用,%%的考生没有在指定位置上按点答题题目分析实验要求:①完成实验设计,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不要求验证气体的成分)②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不需要假设各种可能)限制因素:①实验器材②实验方法、步骤所需理化知识:①碳酸氢钠稀溶液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也可吸收二氧化碳②抽真空以及光合呼吸过程对叶片沉浮的影响。考生答卷暴露出的问题一、审题草率,%%的学生推倒给定的实验步骤,另起炉灶。尽管题目已经交待无氧呼吸不计,%的考生在答题中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假设,如:“把两管用相同的日光灯照射,有蒸馏水的为甲管,有NaHCO3的为乙管。一段时间后观察,①若甲组叶片无上浮,乙组上浮。分析:光合作用由气体产生,呼吸作用有O2的消耗;②若甲乙组都上浮。分析:光合作用有气体的产生,呼吸作用无气体的消耗;③若甲乙组都不上浮。分析:光合作用无气体的产生,呼吸作用无气体的消耗。”二、不能准确找到实验变量,%的考生把步骤颠倒,即先把两试管放置黑暗下,然后放置光照中。有些考生“看”到有气泡从小块的叶片上大量冒出;甚至有考生“观察”到因为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得试管液面提高或降低;个别学生考虑到叶片是否枯萎或腐烂以及通过观察叶片的上升快慢来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有些学生这样设计:“用两只干扁气球套住管口,并放在适宜光照和温度下,观察两只小气球的形状变化,结果预测,盛清水的试管气球不变形,盛NaHCO3稀溶液的气球变大”有一生如此作答:“两烟草叶片试管分别放入密闭、透明的大容器中,并放入一只小老鼠……”还有:“拇指堵住试管口,是否感到拇指被吸住”。三、知识的联结与迁移、运用能力薄弱有部分考生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原理与过程作了或多或少的阐述,但仅此而已,不能将知识概念和原理运用于解决问题当中,反映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严重,割裂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联结,也是缺少必要的生物学实验操练的结果;%学生不明白NaHCO3稀溶液在本题中的作用,未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但NaHCO3稀溶液既可以释放CO2,也可以吸收CO2,这一特性在化学课程中并不陌生也不困难,然而竟然有部分考生在实验预测中“看”到有NaHCO3晶体析出;真空泵抽取空气,目的是让水中的叶片细胞间隙无气体,所以叶片下沉,题目已经假设水中溶解的CO2和O2不计,但仍有不少学生不理解真空泵的作用,认为细胞间隙中有气体存在,表明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不能在生物学中得到迁移运用。四、语言表达混乱、缺乏条理有的考生对两试管未作指定,但分析中却出现A、B管或甲、乙管许多考生只是笼统地整体作答许多考生甚
神经生理实验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