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丰富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 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去年接待游客 310多万人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基础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万亩山地,植被履盖率 100%依托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 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功能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投资主体多元。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兀投入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园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尽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数虽偏少,除了几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外,大部分园区建成规模只有300亩左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在数虽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少数地方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大,已经建成的园区相当部分集中在比较单一的垂钓、餐饮项目上;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管理跟不上,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营销、接待等管理服务不完备。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核心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资源环境,结合农林渔等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上做,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提供机会。她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依托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水产、畜牧、果茶等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丰富功能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和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到XX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保护。把保护放在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森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注重历史人文景观、“鱼米之乡”民俗文化的保存,重视苏州精耕细作、特色农业的保留。提高。把提高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营造“春花、夏荫、秋
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