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赵春亭刘竹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本质:DIC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主要病理变化:弥漫性毛血管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以血液高凝状态为始动和中心发病环节,以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DIC三类型,多发病突然,进展迅猛,表现复杂,预后凶险。病因和发病机制基础疾病诱发或加重因素发病机制(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导致DIC的发生,但主要有:1、严重感染:发生率31-40%。常见的有: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感染性流产、羊水栓塞、过期妊娠、胎盘卒中、胎盘早期剥离。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肢体挤压综合症、胆道手术、器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5、医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8%,如药物、激素(孕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等。、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1、2、3、4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功能亢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又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低,诱发或加重出血。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2休克和酸中毒:3高凝状态:临床表现(一)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二)多发性出血倾向发生率85-100%,出血部位和程度不一,以皮肤粘膜出血最为常见,轻者可仅有出血点,典型者表现为广泛瘀斑或血泡,伤口或注射部位可呈大片瘀斑。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咯血、血尿等,颅内出血是DIC的重要死亡原因。手术切口或穿刺部位持续渗血、分娩和产后出血不止或流出的血液不凝或凝块很小是DIC病人重要而十分常见的特征性表现
DIC综合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