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冯文兵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又体现了创新的思维,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立足课内,寻找切入点,搭建探究的平台,巧设课题适当向课外延伸,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关键词:探究切入平台开放
2007年,参加新课标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将面临最早的全新模试的高考。适合四省区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现已出台(以下简称新考纲)。与旧考纲相比,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在原来五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即探究能力的测试。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无论是高考还是在高考指挥棒牵引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将为此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和平常的教学实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新考纲对语文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测试
新考纲将“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新考纲的考试内容由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遵循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新考纲对增加F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
”,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新考纲对探究这一能力的测试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的高考将着重在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设置题型考察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阅读,题型多为主观表述题,答案不固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众所周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靠高三的短期复时的语文教学中做起,才能功到自然成。
二、在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搭建培养探究能力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这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是引发教学中产生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抓住了“切入点”,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性课题。所谓的“平台”,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实施课题探究提供背景、工具、资料、活动条件、时间等,并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如在教《归园田居》时,我以陶渊明因厌恶官场生活而归隐田园所表现出的隐居思想为切入点,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高一时学过《归去来兮辞》,然后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测试卷上的《五
柳先生传》,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怒目金刚式”的另类诗作。通过这些,就已为学生搭建起了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