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研究》实施方案古宋一中课题组 主持人:南志霞一、 课题的提出面对全球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10月26日,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年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至此,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诞生了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即“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班班通”是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 “班班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也是最基础的“班班通”类型是使最基本数字资源以及展示设备进入每一个教室, 即简易多媒体教室类型。第二类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类型。第三类是普通的网络教室和移动网络教室,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室配置。第二类是当前中小学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有关利用“班班通”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方法也林林种种,散见各种报刊杂志。本课题组认为利用“班班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用“班班通”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忽视教学应用模式的转变;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特别是如何利用“班班通”切实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少、慢、差”的语文教学弊病更值的探索研究。所以本课题组提出“’班班通’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教学第一线实践“班班通”为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真正服务,最终全面提升中学语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努力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班班通环境下的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达到“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随着教育技术装备和学习理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2、班班通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过程中进行实证研究。四、 主要观点本课题组认为能利用“班班通”打造高效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运用于不同的教学学科,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高效课堂的方法与模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其标准是:(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二)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三)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四)教学应具有挑战性
课题班班通研究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