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分析:探寻冰山下的秘密
众多企业对自己的物流业务爱不释手,迟迟不肯外包。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眼睛只盯住了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的一角。本文通过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分析,结合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实例,揭示了隐藏在冰山下的秘密。文章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需要物流服务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都不妨一读。
——编者
我国物流业从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产业组织形式以来,发展很快,一些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率先接受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的做法,这与它们一贯的做法是一致的。因此,很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成长起来,并通过为这些对服务品质极为关心的客户的服务,逐渐提升了能力,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些外资企业归为A类客户,即在品牌、运作规范程度、付款信誉、管理理念方面都做的不错。现在物流公司之间主要争夺的也是这些客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企业从绝对量上来讲,仍然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现实的物流需求,广泛存在于传统国企、民营企业之中,任何一个物流企业都不应该忽视对这些客户的开发。以国有企业为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给很多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指导下,自办运输和仓储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这些企业迟迟不能转向接受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办和外包的成本支出分析不够,比较注重运输费、仓储费、配送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这些隐形成本在物流环节的消耗,特别是物流不当所导致的风险,甚至包括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当然,厂家将物流外包并不是说自己就无需作为,或是失去控制,事实上,厂家仍然需要充当计划、监控、激励、惩罚的角色,变“运动员”为“教练员、裁判员”,通过和互补但又竞争的物流供应商合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下面,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一家家电厂商(以下简称某公司)在湖北省物流外包前后成本的变化。
某公司在实施第三方物流策略以前,采用的是商流、物流一体化配送模式。产品销售部门要进行商品交易,还要从事相应的配送活动,这些配送活动是作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的一个环节,商品配送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存在的。其物流与商流没有分离,导致物流环节过多,手续复杂,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某公司为了满足销售,在湖北省设了7个仓库,在该模式下运作,产品一旦从总公司仓库出来以后,总公司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到产品的物流信息了。因为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周期长,为了防止缺货,各分公司不管产品是畅销还是滞销,都在各自的仓库里对各种规格型号的产品都存储了大量的安全库存。较高的库存使总公司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原来畅销的品种逐渐变成滞销甚至是过时品种时,总公司却不能了解这种需求的变化,仍然继续大量生产该品种,导致应该生产的畅销品种没有投入生产,而属于过时品种的机型却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仓库。最后,当公司认识到新的需求,重新调整战略时,滞销产品已经在各个仓库中堆积如山了,公司又不得不采取各种促销手段降价销售,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跌价损失。
考虑到上述配送系统的诸多弊端,某公司决定实施第三方物流代理配送策略,采用商流与物流分离
物流成本分析:探寻冰山下的秘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