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100 问(一)古筝面板问答(2012-03-22 01:06:25) 转载▼标签: 古筝基础知识杂谈古筝 100 问(一)古筝面板问答 1 、面板的等级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古筝的面板是决定古筝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古筝的发声原理而言, 面板的传导效果与筝体的振动状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而也决定了古筝声学品质的优劣。业内古筝面板的等级标准,从纹理和质地上分类,一般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 木纹径切, 取材集中于半径与树心之间, 略有树心部分。纹理顺直且间距差异不大。近中部树心面积( 弦切状态) 占较小比例。质地松, 表面横纹明显, 无斜纹和乱纹(俗称“倒切丝绺”)。第二等级: 木纹径切, 近树心部分。纹理基本顺直, 但间距宽窄交错, 中部树心面积占一定比例。质地松,但横纹不明显,有少量活性条状节疤。第三等级: 木纹径切, 带有树心部分, 且纹理不顺直, 间距宽窄差异明显, 树心面积占较大比例。材质刚性有余而松透不足。有少量活节疤。除了面板材料的自然分类,所有等级的面板都经过了严格的加工工艺处理。需要注意的是, 一些等级较低的面板, 经处理后可以升至自然分类的上一等级, 但一些自然条件良好的面板如果处理不当, 也未必能够发出良好的声音。所以, 不应该完全靠辨析古筝面板来判定一台古筝音色的优劣,更为重要的手段是进行现场的试音。 2 、面板的表面处理是否越光越好? 否。乐器不是一般的工艺品, 有些部件的处理有着特殊的功用, 比如面板的处理就恰恰需要一定的粗糙度, 而非越光越好。在大力度演奏时, 紧贴面板的筝码脚会随着琴弦的振幅方向移动, 如果没有面板表面有一定粗糙度的木纹阻碍, 极易产生筝码“移”、“跳”等严重影响演奏和音色的现象。在古筝面板后期处理中, 含有用钢丝板刷对其表面进行“刷磨”的工序, 即将面板表面松、硬不同的纹理、“筋络”,“刷”成粗疏的长条凹凸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古筝面板,表面均不进行“刷筋”处理,而且还涂油漆以防吸湿。随着古筝技法和作品力度等需求的不断发展, 80 年代后开始挖掘、运用唐代的面板处理工艺(与现在日本筝的处理方法相同,但其粗糙程度还未达到日本筝的“凸凹”状态) ,为了防吸湿, 在其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虫胶片液, 使其兼顾两方面的功效。过厚的涂层会影响古筝的音色,也易使琴码移位。 3 、面板上有节疤就一定不是好琴吗?怎样算活节疤,怎样算死节疤? 1999 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古筝制作比赛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敦煌牌”古筝囊括了前三名,其中第一名的古筝面板上竞有 10 余只节疤,同道为此困惑不解。其实越是上好的泡桐音板、越是松透的材质, 越容易产生“节疤”, 但这种条状的外形酷似“节疤”的物质, 实际是一种囊状的俗称“石灰性”的变异组织, 和常规的节疤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疤痕不影响音板的传导和振动性能。另外,面板上分布的天然活节疤,虽然其“节”的轮廓明显, 但和周围组织却紧密相连, 中心与周边质地差异不是很大, 这种“活节疤”直径只要不超过 20H10 mm ,就完全符合行业标准,其合理的使用,也不影响古筝的音色。反之,如果是一些“死节疤”,其边际与周围组织脱离,或部分脱离,那么一般情况下只能考虑用作底板, 如果这块面板质地非常优良, 且修补技术无痕迹可见, 那么用于面板也无可厚非。天然的木材, 有各种的疤痕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区别“节疤”的性质, 再取决于后期修补或修色技法,可否使其淡化。 4 、面板的纹理是宽好还是窄好? 面板的纹理宽窄和泡桐树的品种及树龄有关。一般情况下树龄越长,年轮间距也越大,年轮均衡或不规则往往受种植地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地影响。一般来讲, 年轮较宽, 材料质地就越松,反之,年轮越窄,质地就越紧。古筝面板的质地要求是松中带刚,故纹理(年轮) 间距一般在 ~ 3cm 之间较好。 5 、面板为什么要烘烤成深褐色?而不是黑色?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面板一般不进行烘烤。当时产量不多, 面板库存相对较多, 且长期处于通风状态,一般“晾”存时间在 3 年左右,故面板在风化中,自然松透,传声速度快, 反应灵敏。近年来古筝的产量数以万计地激增, 致使生产条件“捉襟见肘”, 迫切要求技术、工艺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为此, 古筝采用了面板浸泡工艺: 将面板浸入水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 将木质中的树胶浸出, 再人工干燥, 使面板的松透同样达到自然风干的功效。当古筝共鸣体成形后, 再用特制的大型煤球炉, 以文火对面板进行烘烤。操作工特别辛苦, 因面板表面质地松紧不一,质地硬处要多烘,全靠手眼的配合。约在 30 分钟内将面板烘透、烘匀, 并呈深褐色。此颜色标准是相对的,不是将面板表面烤至炭化,而是由表及里的深层炭化, 这种深层的炭化,不仅使音板进一步松透,更使音板增强刚度
古筝100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