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探索研究
刘华
(苏州市吴县中学,215151)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终身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性、营造、引导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我国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完全自主的。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换而言之,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许多老师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浪费时间,担心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忽略教学过程,以至于对学生一味地“帮、扶、填、喂”,教学设计重教不重学,练习设计强求一律,不留空间,剥夺学生许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学生机械应付的多,自主探索的少。因而,真正的执行新课程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向注重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模式转变,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要有意识、有方法地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拐杖,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有必要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学习数学的能力与习惯千差万别,提倡要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讨论来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要设法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动起口来讨论数学。让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出现在课前、课堂、课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厚望和兴趣,继而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学习空间一般指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外部环境,它以学生学习状态为标志,以课堂中宽容、友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探索为表现特征。那么,怎样创设这样的学习空间呢?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尤显重要,因为参与的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智慧、个性、情感。教师力求做到情绪乐观,对学生充满期待,建立融洽、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多虑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此外,经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探索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