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 分析形象, 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 其实, 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 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 没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 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 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 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使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前句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 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 “虽好, 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 “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 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 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 一个“失”字,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2- 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 便成了诗眼, 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 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 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这都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我们今天要从鉴赏评价这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借一般以窥全豹, 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便捷的鉴赏古代诗歌。?????????????????????????????????????????诗歌, 或借景言情, 或寓情于景, 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