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教学设计
南蒲中心校:宋利萍
古诗《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抓住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进行形象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如教学时:教师出示课件。《锄禾》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按顺序仔细观察插,然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按“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顺序概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变换顺序口述,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总结描述: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我们都受不了啦,许多人都赶紧躲起来或去午休了。此时,一位正在田农民伯伯里一下一下地锄着草,满头的汗水像下雨似的从他脸上滴下来。小朋友们,,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看到这么辛农民伯伯苦,你们想说什么?
本首诗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含意深长。新大纲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诗歌阅读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中,刚导入课时,教师抓住时机,在学生还沉浸在对农民伯伯产生的不同情感中时,鼓励学生自己自由朗读。然后集体朗读。根据学生的读情,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从中让学生把握读诗的节奏,注意读诗的停顿,出示课件(已分好停顿斜杠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范读后,请生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这是一首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就需要我们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走进文本。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大体了解古诗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朗读、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并且能转换成儿童的语言。
教学难点:“餐”的字形,“日当午”的意思。
三、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设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图,了解图意的能力;图文结合,理解诗的意思。
3、 背诵古诗。
(二)教学过程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画着这样的情景?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
(课件点击,出现小朋
《锄禾》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