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朱熹的观书有感解释.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朱熹的观书有感解释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晚号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遁翁, 别称紫阳。祖籍微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宋建炎四年(1130 年) 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 尤溪郑氏草堂。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 年) ,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 今武夷山市) 五夫里, 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 子羽视朱熹如已子, 建紫阳楼, 以供朱熹母- 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朱熹年仅十九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 年) ,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 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读, 卒缢太师, 封信固公。朱熹一生宦途坎坷, 仕宦七载, 立朝仅 46天, 任祠官达 23年, 待职、无职或罢职 16 年。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自 14 岁定居武夷山市,至 64 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他不但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翬来武夷山讲读, 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 除去外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 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淳熙十年(1183 年) ,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 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 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 , 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 ì), 一字仲晦, 号晦庵, 别称紫阳, 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写过一些好诗, 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寻芳:游赏美景。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滨:水边。等闲:轻易,随便。总是:都是。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 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

朱熹的观书有感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78632182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