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doc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及主任会议的安排,本次会议听取县政府关于美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为此,9月11H,我委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玉好率领下,先后前往牌坊乡民族社区、三王村李岗中心村,杨店乡跃进村美好乡村建设点,采取现场查看、听取介绍、深入农户、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生态环境优美、乡风人文和美、群众生活甜美的目标要求,党政重视,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群众参与,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美好家园,呈现出特色多样、亮点纷呈的喜人态势,使**在全省率先成为统筹城乡的典范区、美好乡村的先导区、全面小康的样板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全县共规划拟建230个中心村,截至目前,**年度全县首批12个中心示范村已建设完成;**年度19个中心示范村已建设完毕,现正在进行扫尾和提升;**年度17个中心示范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与管理,为我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标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刚才,县农委的工作报告讲得比较详实,故不再赘述。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在美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意识不够强,出现''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群众“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一些项目很大程度上均依靠政府主导投入、主导建设,基层群众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群众过于主张自己的诉求,态度消极,配合意识差,影响工作进度。产业发展缺少支撑。目前,除少数有区位优势的中心村外,多数村没有特色产业。随着农村劳力加速流向城镇,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愈益明显,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镇村干部对如何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因受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等因素制约,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难以落实。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基地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形不成规模效益和产业支撑。长效管理机制尚需健全。部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虽建立了卫生保洁等一些管理制度,但执行得不够到位,在公共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缺乏规范和约束,管理工作薄弱。乱搭乱建、乱堆杂物、乱丢垃圾、不讲卫生等生活陋习较为普遍,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公共事务经费保障乏力。多数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由垃圾清运、环境保护、设施修缮、文明创建等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费用,因村级没有集体收入无法支出,居民又不愿意承担相应义务,只能由所在乡镇包揽,长期以往,乡镇财力难以承受。深化认识,切实加强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美好乡村建设是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促进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促进人口资源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美好乡村建设摆到应有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正在开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