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约车监管问题探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约车监管问题探析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共享经济正席卷全球,而在这浪潮之中,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如火如荼地发展。“网约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使用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网约车不仅是“互联网+交通”,而且是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应用,更重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共享经济。即“共享经济”与“互联网+”共同催生出新型的城市交通服务:“专车”[1]。关键词:网约车;发展;监管中国网约车最早发端于2010年5月,易到用车在北京成立,成为中台公司。而以2012年以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的成立为标志,意味着中国网约车开始渗透进出租车市场,此后以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为转折点,这意味着滴滴以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的地位,可谓“一枝独秀”。网约车因技术、政策及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许多积极意义:提供多样化服务,降低了空驶率和碳排放量,缓解了城市打车难等等,其中,最为积极的意义是促进了就业:仅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共有2108万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展网约车有益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与社会的经济效益。以2016年7月28日为转折点,中央政府在经过几年的观察与思考后,改变过去以往以市场调控为主的管理方式,国务院颁布《指导意见》及七部委联合下发《暂行办法》,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网约车被赋予合法地位的同时,也使的网约车的发展套上了“脚链”,导致网约车的发展在各地政府严苛政策的禁锢中步履维艰:几乎各地方政府皆不同程度地对网约车制定严苛的管理细则,想借此根治此前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政策颁布几年过去了,网约车数量因严苛的政策条例而骤减,然而政策收效甚微,许多旧问题依然被频频报道,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有分析清楚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当前在网约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以下原因有很大程度的关系: 1因循守旧,监管对策未匹配平台特征网约车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而来,其特点之一是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的治理组织架构。然而当前情况是“一个平台、服务全国”的运营特点与传统的属地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因为在网约车管理方面,各地出台的网约车管理措施基本都延续了传统的出租车管理体制和做法,即网约车企业要适应出租车的属地管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央政府要求的“包容审慎”精神,可能造成各地法律以碎片化,进而不利于释放经济活力。在73个城市中仅柳州、邵阳、儋州、马鞍山四地未对网约车“车籍”作限制规定。此外,对车型、排量等无关安全的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变相来对网约车进行数量管控:统计数据显示,42个城市规定了燃油车作网约车的轴距标准,其中18个城市要求不低于2700毫米,40个城市规定了新能源车作网约车的轴距标准,其中20个城市要求不低于2650毫米。地方管理细则实施以后,大城市“约车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北京、上海、南京、厦门、太原、深圳、郑州、沈阳等30个城市平均接单时间明显延长,个别城市接单时间延长4至5倍。以太原市为例,细则出台后,网约车辆从最活跃时的30万辆网约车减少

网约车监管问题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10-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