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画论浅析.doc顾恺之画论浅析摘要: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以及在《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中载录的某些片断。将就其保存记载于唐代人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的三篇较为完整的画论一一《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来分析顾恺之的形神论以及其绘画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形成的影响。关键词:顾恺之;人物画;形神兼备;山水画的突破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8-02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1],出身贵族,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作画颇多,但遗憾的是其作品并无真迹流传于今,只有儿幅珍贵的摹本保存下来,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但是,仅观这几幅精美作品所呈现出的总体风貌,与前代绘画相比较,便从内容到风格、技法都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同和超越,体现岀特定时代的新特征。而作为中国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强调在绘画中融入士人的人格情操和审美风貌,并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率先提出了“传神论”,将“神”“形”并重、“形神兼备”的思想引入画论之屮影响极为深远,并最终使其超越绘画领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学命题之一。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观此三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文章,其中所论又各有侧重:《论画》一篇所论偏重对于摹拓之法要点的阐述,《魏晋胜流画赞》以赏评画作为主,而在《画云台山记》中顾恺Z集中阐释了其对于山水画作构思的认知。此外,顾恺之的画论言论还散见于《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中载录的某些片断之中,其影响同代及后世的传神理论和诸多美学命题就集中于这些画论之作中,其中以形神论影响最著。一、人物画与顾恺之的“形神兼备”理论顾恺之的作画以肖像画为佳,他流传今H的画作摹本也以人物肖像画最为著名,而他自己对于肖像画的创作也最为看重,他在《论画》一文中开篇即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2]他先以绘画技巧本身为人物、山水、狗马等可传递神韵的类题材确立难易程度,从而将人物画置于较优地位。其后又对“台榭”一类所谓器物加以比较品评,“以否定语式,造成具负面确定性,从而形成绘画有限集合的极致边界”[3]o顾恺之以为台榭楼阁一类静态之物,其难处在于技法、笔法的细致入微,就像西方之索描,用力颇多,以精细为佳,难成,但是一旦画成便是佳作,这就是他所谓的“难成而易好”,这一类画作不需通过引起所谓画外之联想便可以得到审美之妙,即“不待迁想妙得也”,顾恺之认为,对于这一类画作不能因为它们是摹形之作就将其视为品级差等的画作,这也是顾恺之并非“重神轻形”的一个例证。然而,沿着这个思路推进,顾恺之对于人物、山水、狗马一类题材的绘画所强调的就重在“神”似了。也就是说,如人物画构成的要素,除应具有视觉、知觉上的形近之外,还应被赋予一种超乎视觉之外的神似,这就是笔者上面提到的将士人的人格情操、审美风韵通过画作表现出来,这样的画作才是能使人产生“迁想”最终得其妙处的精品。而事实上,顾恺之对于绘画的品评也恰恰在于此。在这里“难成而易好”是与“迁想妙得”相对应的一个价值命题。摹形复杂而难成器物之作一旦绘成便是“好
顾恺之画论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