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十一五”时期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途径,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规划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五”以来, 我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八八战略”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实施“百亿信息化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浙江”建设, 全面完成信息化“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 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 为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宽带信息网建设稳步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信息网络规模、频率资源利用率居全。 2005 年末, 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能力达 160G , 省内骨干传输能力达 600G 以上, 长途光缆总长度达 90 万芯公里; 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 2232 万户,主线普及率达 线/ 百人;全省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 100%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 2686 万户,普及率达 部/ 百人;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全省互联网网民数 707 万户, 普及率达到 % , 其中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宽带用户数达到 338 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普及率为 % 。建成以光缆为主,无线、卫星、微波为辅,全省联网、遍及城乡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全省建成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 137278 杆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 % 、 % ;有线电视用户终端数接近 900 万户,入户率达到 60%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约 70 万户。 2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 80% 以上的企业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 80% 的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 有力地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进程。依托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明显,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专业市场基本建立了网站, 并培育了一批著名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 电子商务逐步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之中, 促进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结合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初步建成,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 建成了一批大型信息资源数据库, 培育了一批信息内容服务企业,信息资源在工商、税务、公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浙江”政府门户网站开通运行,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基本建成子网站, 初步形成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网上办事应用系统。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数字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公安户籍管理、劳动保障管理、民政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城市街道、社区。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基本建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 90% 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 90% 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 110 服务站)。 3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保持 3 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 年, 全省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不变价) 3400 亿元, 销售收入 2846 亿元(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2450 亿元, 通信运营业 396 亿元),利税总额 220 亿元,出口创汇约 103 亿美元, 工业增加值 733 亿元,占全省 GDP 的比重达 % 。优势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省共有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信息产业企业 3家, 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9家、软件百强企业 8 家,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 28 家,元器件百强企业数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3 个、省级名牌产品 46 个。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杭州先后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杭州、宁波等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 、信息化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与信息化建设要求基本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标准、安全、知识产权等管理规范, 大力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 全民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 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的良好氛围。制定了《数字浙江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