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怀旧文化批判.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怀旧文化批判近些年来,以“老房子”、“老照片”等一批出版物热为契机,以充满怀旧情结的“张爱玲”热为焦点,以陈逸飞、苏童等民国姨太太叙事的文艺作品为支撑,以怀念毛泽东、样板戏等社会心理为基础,再加《万象》等 30 年代的上海杂志为命名的刊物的创办,知识界的国学热、民间热、考证热、文化随笔热等话题和现象的兴起……怀旧,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社会一道既迷人又老态聋肿的风景线,并形成一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反的价值心态:旧的比新的要厚实、可靠、久远。本来,作为一种生存选择和爱好,喜欢怀旧和喜欢趋新,均是无可厚非的,也不值得讨论。不能说喜新厌旧讨厌,也不能说喜旧厌新就好。就像我们不能说喝咖啡比喝茶好,也不能说穿西装比穿中山装要好一样,也就像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好,或柏拉图比孔子好一样。因为不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因为新事物和旧事物在根本上是各有利弊的,很难绝对化。比如中山装严谨而有中国特色,但缺乏活泼感,而现代休闲装的利弊则正好相反。我们不能说谁好谁坏,而只能说在特定情况下你可能会喜欢什么。但是,当怀旧不仅成为一种个人爱好,而且成为一种时尚,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时,当这种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当代文明创造的无形障碍而又不被人们自觉时,尤其是:当怀旧成为物质发达、文化守旧的一种东南亚模式在中国有可能被现实化、而又不被人们察觉时,怀旧就不仅需要批判,而且必须被批判! 对怀旧原因的一个老生常谈的判断是: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的心态越是容易恋旧。比如全球性的文化寻根,就是全球性的现代化带来的——这个意义上的怀旧, 80 年代的中国寻根派作家呼唤“最后一个渔佬儿”时就有了,所以不值得奇怪。在这一点上,恋旧可以是、而且应该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现象——只有回头看看,才好继续朝前走,而朝前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看。如此一来,说 20 世纪中国人一方面反传统,一方面又特别眷念传统,其实都是没什么好说的,也就是说正常的——这一点,在莫言对“我爷爷、我奶奶”们既恨又爱的矛盾态度中可以看出。但如此解释中国近年的怀旧现象,便又有些简单而不太着边际。记得前几年有部电影写北京人的四合院,拆迁时很多人总是对旧居恋恋不舍一样,甚至也有赖着不想走的,乃至和安置人员扭打起来,尽管最后还是不得不走。迁新居和守旧居在此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彼此冲突的文化符号:它可以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比如我们已从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和商业文明, 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朝前走是在“不得不走”的情况下才走的——宛如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洋人的枪炮下打出来的一样。它所能说明的情况是:除了特困户,很多人搬家也是在不得不搬的状况下才搬的。这使得中国人并没有审美意义上的怀旧,而只有守着现成的东西不放的“老母鸡抱窝”的心态——恋家心理。所谓“恋家”,那就是将脸依偎在旧事物里,而不是只远远地看着。中国人不会为一个看不清的新事物去冒险,去舍弃旧事物,所以中国人理解的“新”便永远不是自己创造的,也就永远不等于西方人在告别中世纪后对古希腊的审美性眷念。一般地说,只有当新事物已经不新并且已经现实化的时候(或者不新不旧的时候),中国人才愿意去尝试——比如只有在看了新居以后,大多数人才愿意放弃旧居,比如在看了话剧之后,中国人才将传统戏曲称之为旧戏,比如中国知识分子只有将西方“新思想”抱在怀里,才愿意放弃“旧思想”(尽管

怀旧文化批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