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规划1、概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2、基本任务: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力,对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3、定位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主要内容:预先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和环境。4、功能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5、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6、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二、环境规划基本内容与体系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目标与指标的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保障措施2、类型按规划期划分a. 长远环境规划(>10年)b. 中期环境规划(5-10年)c. 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a. 经济制约型b. 协调型c. 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a.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b. 水污染控制规划c. . 生态规划b.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c. 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d. 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3、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国家环境规划与区域、地方行政规划环境规划与其它部门规划时间尺度衔接与过渡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目标约束性转变:建议规划目标由行政约束力向法律约束力转变经济导向性转变空间调控性转变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一、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1、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并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的稳态运动,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的生态系统。2、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的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3、环境容量: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对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4、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阈值。5、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多的治理做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1、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目标:连续性、稳定性、均衡性、独立性、更新性3、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与
环境规划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