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一一、申城变迁: 上海北首第一镇----" 金罗店" 历史上的罗店,又名罗阳、罗溪。“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顺口溜,在上海地区广为流传。罗店镇排名第一,可以想见当年繁盛的景况。 1“金罗店”的由来传说元至元年间有一位叫罗昇的人来此开设店堂,并附设招待客人的窝铺(即旅馆)。商贩一来二去, 罗店便叫开了, 成了这个大集市的代名词。清人范连曾作《罗溪杂咏》:“练水西来清且涟,波光近与界泾边。不须更访罗昇宅,烟火今经五百年。”练水即穿镇而过的练祁河,是罗店镇的母亲河。罗店因位处冈身以东, 而成陆较晚。宋以前, 罗店只是一个较大的渔村。大约在开挖顾泾、大川沙、黄白泾等河道后,农业才渐渐发展起来。和周边集镇一样, 罗店也是凭借棉花种植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当地出产一种特别的棉花叫“紫花”,结实大如桃,中间是白棉,用它织成的紫花布,细洁美观,即使价格较贵, 销路仍很好。此外, 还有套布、斜纹布、棋花布等品种也颇受人们欢迎。罗店镇崛起速度惊人,明万历年间“比闾殷富”、“徽商辏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繁盛程度与邻近的巨邑南翔相差无几。清康熙年间, 罗店更趋富饶, 贸易之盛, 后来居上, 胜过嘉定县各大镇( 当时罗店属嘉定县, 雍正三年析宝山县, 属之), 遂有“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之说。罗店集镇, 东西三里, 南北二里, 街衢错综, 河道蛛密, 拥有“三湾、九街、十八弄”, 主要街道是亭前街、塘西街、南街、塘东街等, 闹市区的桥梁即有大通桥( 始建于明成化八年, 重建于清雍正八年)、丰德桥( 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来龙桥、新安桥、坍石桥、永福桥等。商家六、七百家,典当、花行、米行、银楼、布庄、酱园等百业俱全。每日三市,贸易繁荣,四乡来客,车船络绎。民:“罗店市镇最钜,为全邑冠……清季……全区人口在五万以上……其地东贯练祁, 输运灵便, 百货骈集, 故虽处腹里, 而贸易繁盛。”此外,罗店以设基金、存典生息的方法,举办慈善事业,也为世人所赞誉和效仿。镇上见诸志书记载的善堂就有怡善堂、同仁堂、栖流所、保婴局、敬节局、恤茕局、惜谷会、育婴堂等。譬如惜谷会,给每家送筐一只,在灶头积下稻上谷粒,年终汇总,碾米济贫。基金动息不动本, 收谷交保婴局人代理, 每收一斤酬钱六文, 每月集收一次, 筐坏换新, 帐目公布。正因为罗店具有超出一筹的集镇规模,附近十里内没有邻镇。 2 别具一格的龙舟赛和元宵灯会罗店龙舟, 闻名沪郊。过去每年端午时, 镇上绅商就会发起“划龙船”盛会, 先由各街绅商集资建造龙舟, 再分别议定龙色, 添制旗帐, 预备划手、艄公与乐队。全镇清末有龙舟 5 艘,至民国初年曾增至 7 艘。龙舟节开始,分别由各色龙舟,轮流任领队做庄一天。罗店龙舟,小巧玲珑,船长 6 米左右,高昂的龙头跨鱼嘴、虾眼、麒麟角,口衔明珠, 颔下长须拂水, 十分威武。龙舟吃水浅, 驶行轻快, 旋转灵活, 适应不很宽的市河。各龙以本色为底配以其它色彩。龙颈置铁架, 由两少年扮演戏剧, 其一坐、其一单足立于坐者手上, 其实他们是被绑在了铁架上。俗名“台角”、“出彩”。戏名有《白蛇传》、《桃花扇》等。它后边是牌楼,宫殿模型,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旗牌銮驾,分列两旁,俨然王者殿堂。再后为船体中部, 有木框架供插旗之用, 两侧插上描龙绣凤的五彩旗帜。
申城变迁1金罗店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