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趣园和霁清轩植物景观研究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然” 贯穿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始终,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升,学科未来发展将在继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加强调自然,而山、水和植物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主要自然要素。钱学森认为我国有着山川秀美的自然背景,未来城市发展应当结合这一优势,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致梁思成书信中提出“ 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山水城市” 理念。当今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学者、从政人员、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等更是这一理念的追随者。我国传统园林崇尚“ 师法自然” ,讲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境界,无论从生态层面还艺术层面看,都不乏优秀自然山水园林的营造案例。北京西北郊的“ 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 ” 这一大型皇家园林群即是传统自然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近期,北京市有关部门也拟重新规划“ 三山五园” 地区景观,追溯其历史文脉,提出“ 三山五园” 地区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山水型城市理念,这也体现出其对传统自然山水园林的保护重视北京市海淀区政府, 2012 )。谐趣园和霁清轩是颐和园中著名园中园,至今有二百六十三年历史,几经演变,凝结了几代造园家技艺,兼具江南文人山水园与北方皇家山水园气质。谐趣园和霁清轩也是现存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自然山水园林之一,其造园艺术成就也向来被设计师们津津乐道。对传统园林研究的过程亦是向历史学习的过程孟兆祯, 2005 ),研究将有助于谐趣园完整性与真实性的保护与传承,鉴古开今式的从我国传统自然山水园林中汲取丰富造园知识,进而推动我国传统造园文化和艺术可持续发展。同时,研究在对自然山水造园文脉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有助于当下生态园林意识及实践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总之,本研究一方面是挖掘我国造园文化精髓,探知其艺术原真性,从而更好地保护修缮现有传统园林;另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造园艺术,汲取古代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形式与需求,以充分发挥我国秀美山川基底优势,增进自然山水式园林发展。..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选取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和霁清轩为研究对象。鉴于研究对象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现对与其相关的科学名词及概念等进行必要界定与阐释。我国园林,自周秦开始,无论大型帝王苑囿宫室或是尺度较小的私家园林,自然式山水园林占据多数。其中山水营园非真山真水,而是艺术化的山水,即对“ 人化自然” 的摹拟李泽厚, 1989 ;王其钧, 2011 )。自然山水造园艺术特点首先体现在,基于自然山水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中,往往移天缩地,讲求以小见大的情境;其次表现在山水格局的谋划上。我国山河壮丽,峰川秀美,大山大水的自然基底环境滋养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带给诗人、画家丰富的灵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水画论, 而山水画论深刻影响了山水园林的布局规划孙筱祥, 1964 )。最后,自然意境的表现也是自然山水园较讲究的一个层面,其中也包含着诸多山水造园技艺。现今谐趣园是颐和园中著名园中园,就研究对象选取范围来说,为满足研究对自然
谐趣园和霁清轩植物景观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