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2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 ,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成分药理作用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碱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甘味药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苦味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咸味药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2、 四气和五味的关系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 (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 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复杂、(3) 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五章解表药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一一麻黄通过兴奋外周a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一一麻黄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 镇痛镇静作用5、 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④清除自由基。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a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下丘脑的发汗中枢:外周血液温度升高t刺激视前区—下丘脑的热敏神经原)(2)平喘作用(最为西医接受)机理: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 CAMP,使平滑肌松弛。直接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 使粘膜血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降低,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抑制过敏介质(5—HT、白三烯、组胺)的释放。(3)利尿作用成分:以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4)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1) 解热: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有解热效应,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2) 抗炎:伪麻黄碱作用最强。近年从麻黄中分离的杂环化合物也具有抗炎活性。作用环节:①抑制炎症早期的血管通透性增加;②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的形成;③对抗致炎物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与代谢有关。3)抗过敏: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麻黄碱)(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挥发油)(6) 镇咳、祛痰

2012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nhongz9
  • 文件大小56 KB
  • 时间20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