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时编写: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 韩东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课前准备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2、导入。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设计意图:先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提出“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这一现实性问题,顺利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学习1厘米=10毫米。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帮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让学生理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
【教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数学人教三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